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因子κB (NF-κB)是一种B细胞核因子,能与免疫球蛋白的轻链(κ链)增强子结合并具有结构性转录激活活性,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核转录因子,其广泛存在于包括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在内的所有细胞,其调控的靶基因包括细胞因子、转录因子、氧化应激相关酶等,参与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发生率占全身损伤的9%-21%,且随着交通及各项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颅脑损伤病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与外界直接作用有关,无法治疗但可预防。继发性损伤发生于颅脑损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包括神经递质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钙调节的损伤、线粒体功能的障碍、炎性反应和细胞坏死凋亡自噬等,是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阻止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一直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提示继发性颅脑损伤中,NF-κB参与调节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因此颅脑损伤后对NF-κB的干预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第一部分NF-κB在大鼠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中作用及意义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颅脑损伤后损伤灶周围脑组织内NF-κB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NF-κB在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水肿、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只)和颅脑损伤组(n=42只)。颅脑损伤组通过改良Feeney法建立颅脑损伤模型,根据伤后处死时间分为1h、3h、6h、12h、24h、3d和7d共7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每亚组随机取三只大鼠处死,取挫伤灶周围组织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测定;剩余的3只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挫伤灶及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挫伤灶周围脑组织中NF-κB、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TUNEL法观察脑挫伤灶周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颅脑损伤后1h可见NF-κB蛋白明显表达,3h-12h表达逐渐加强,于24h达到高峰,3d-7d表达稍减弱,但仍为高表达状态;NF-κB蛋白表达与脑水肿程度相关(r=0.651, P<0.05),与MDA、SOD及GSH相关(r=0.731, r=-0.702, r=-0.674,P<0.05,P<0.05, P<0.05),与TNF-α表达情况相关(r=0.767, P<0.05),与脑组织细胞凋亡水平相关(r=0.720, P<0.05),与颅脑损伤后病理变化一致。结论:颅脑损伤后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中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病理过程;颅脑损伤后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符合临床脑水肿发展趋势;着眼于NF-κB的靶向治疗,可一定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水平,控制细胞凋亡,阻止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减少或减轻继发性脑损伤,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第二部分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后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目的:通过观察予以rhEPO干预的颅脑损伤后大鼠损伤灶周围脑组织中NF-κB表达的变化,以及脑组织含水量、氧自由基、细胞凋亡和TNF-α表达的变化,探讨rhEPO对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通过改良Feeney法建立颅脑损伤模型后立即予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注射液(3000IU/kg)腹腔注射,以后每24h腹腔注射一次等量rhEPO,直至动物被处死,记为EPO组,根据伤后处死时间随机分为1h、3h、6h、12h、24h、3d和7d共7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每亚组随机取三只大鼠处死,取挫伤灶周围组织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测定;剩余的3只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挫伤灶及周围组织病理变化,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挫伤灶周围脑组织中NF-κB、TNF-α蛋白表达情况,同时采用TUNEL法观察脑挫伤灶周围细胞凋亡情况。以第一部分的颅脑损伤组为对照组。结果:EPO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较颅脑损伤组明显下降(P<0.05),同时EPO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低于同时间点颅脑损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DA水平较颅脑损伤组低(P<0.05),SOD及GSH水平高于颅脑损伤组(P<0.05);细胞凋亡数量及TNF-α表达较颅脑损伤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rhEPO对颅脑损伤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颅脑损伤后EPO可能通过降低NF-κB活性,控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控制脑水肿情况,减轻继发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