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补贴政策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逐步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在此过程中,财政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坡直至退出。在财政补贴逐步退坡的过程中,为了保障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考虑相应跟随策略和措施,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为此,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决策论和最优化理论、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等,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财政补贴政策的退坡策略以及财政补贴政策变化和退坡过程中汽车生产企业的应对策略。
首先,研究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退坡初期相关补充政策的应用策略。一是在财政补贴政策退坡初期,从同时采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与购置税优惠政策的角度,引入新能源汽车“绿色度”概念,研究财政补贴和购置税优惠的协调。研究表明:以新能源汽车绿色度水平作为财政补贴提供的依据可以提升财政补贴的效用;在企业绿色度提升成本比较低时,财政补贴政策更为有效;在企业绿色度提升成本比较高时,购置税优惠政策更为有效,可以补充财政补贴政策。二是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退坡,且传统能源汽车仍然占有优势的背景下,从限制传统能源汽车且同时激励新能源汽车的双重目标出发,提出汽车产业内补贴,即生产传统能源汽车企业向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补贴,研究了产业内补贴与财政补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同时采用财政补贴与产业内补贴,不仅能够促进传统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能够促进产业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进入,并且产业内补贴的引入可以在保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降低政府财政补贴。
其次,在政府提高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获取门槛的情况下,研究了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应对策略。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获取门槛的提高主要体现为对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要求的提升,企业需要通过研发应对这一变化。一是考虑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间合作研发的情形,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双寡头企业的研发博弈问题。研究认为,技术溢出水平增加、新能源汽车差异化程度减小和合作研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二是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情形,研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博弈问题,并引进产业链内补贴机制,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向电池生产企业提供补贴,研究了产业链协调问题。研究认为,产业链一体化决策比独立决策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财政补贴获取门槛提高的情况下,产业链补贴可以发挥很好的协调作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再次,研究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坡过程中的替代政策及其实施策略。一是提出对传统能源汽车实施产量限制的替代政策,构建博弈模型讨论了该替代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在该替代政策作用下财政补贴政策的退坡策略。模型分析结果一方面证明了财政补贴政策退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表明对传统能源汽车实施产量限制政策替代财政补贴政策具有可行性,但政府应综合考虑传统能源汽车产量限制的程度、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的额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财政补贴退坡水平。二是提出通过提升汽车进入市场的绿色度标准替代财政补贴政策。考虑消费者的绿色度偏好,构建模型分析了市场准入的绿色度标准、获取财政补贴的绿色度门槛以及政府财政补贴退坡程度等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表明:消费者绿色度偏好的提升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在财政补贴退坡的过程中只提升获取财政补贴绿色度门槛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同时提升市场准入的绿色度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比较有利,准入标准能够较好地抵消财政补贴退出的不利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机制。
然后,研究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政府碳配额管理体系和双积分制两个跟随政策下的企业应对策略。一是研究了在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体系下,汽车生产企业面对政府给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要求时的生产决策问题。研究表明:碳配额体系下企业的最优生产策略是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碳配额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是研究了在双积分制下生产企业面对政府规定的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要求、积分交易价格时的生产决策问题。研究表明:双积分制对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或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约束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替代财政补贴政策。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给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提出了本文研究给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财政补贴退坡过程中的政策启示和企业应对政府产业政策变化的管理启示。
首先,研究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退坡初期相关补充政策的应用策略。一是在财政补贴政策退坡初期,从同时采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与购置税优惠政策的角度,引入新能源汽车“绿色度”概念,研究财政补贴和购置税优惠的协调。研究表明:以新能源汽车绿色度水平作为财政补贴提供的依据可以提升财政补贴的效用;在企业绿色度提升成本比较低时,财政补贴政策更为有效;在企业绿色度提升成本比较高时,购置税优惠政策更为有效,可以补充财政补贴政策。二是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退坡,且传统能源汽车仍然占有优势的背景下,从限制传统能源汽车且同时激励新能源汽车的双重目标出发,提出汽车产业内补贴,即生产传统能源汽车企业向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补贴,研究了产业内补贴与财政补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同时采用财政补贴与产业内补贴,不仅能够促进传统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能够促进产业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进入,并且产业内补贴的引入可以在保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降低政府财政补贴。
其次,在政府提高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获取门槛的情况下,研究了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应对策略。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获取门槛的提高主要体现为对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要求的提升,企业需要通过研发应对这一变化。一是考虑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间合作研发的情形,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双寡头企业的研发博弈问题。研究认为,技术溢出水平增加、新能源汽车差异化程度减小和合作研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二是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情形,研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博弈问题,并引进产业链内补贴机制,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向电池生产企业提供补贴,研究了产业链协调问题。研究认为,产业链一体化决策比独立决策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财政补贴获取门槛提高的情况下,产业链补贴可以发挥很好的协调作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再次,研究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坡过程中的替代政策及其实施策略。一是提出对传统能源汽车实施产量限制的替代政策,构建博弈模型讨论了该替代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在该替代政策作用下财政补贴政策的退坡策略。模型分析结果一方面证明了财政补贴政策退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表明对传统能源汽车实施产量限制政策替代财政补贴政策具有可行性,但政府应综合考虑传统能源汽车产量限制的程度、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的额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财政补贴退坡水平。二是提出通过提升汽车进入市场的绿色度标准替代财政补贴政策。考虑消费者的绿色度偏好,构建模型分析了市场准入的绿色度标准、获取财政补贴的绿色度门槛以及政府财政补贴退坡程度等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表明:消费者绿色度偏好的提升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在财政补贴退坡的过程中只提升获取财政补贴绿色度门槛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同时提升市场准入的绿色度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比较有利,准入标准能够较好地抵消财政补贴退出的不利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机制。
然后,研究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政府碳配额管理体系和双积分制两个跟随政策下的企业应对策略。一是研究了在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体系下,汽车生产企业面对政府给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要求时的生产决策问题。研究表明:碳配额体系下企业的最优生产策略是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碳配额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是研究了在双积分制下生产企业面对政府规定的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要求、积分交易价格时的生产决策问题。研究表明:双积分制对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或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约束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替代财政补贴政策。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给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提出了本文研究给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财政补贴退坡过程中的政策启示和企业应对政府产业政策变化的管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