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树种染色体及凝集素与结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bo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体系,但不是所有的豆科树种都能够结瘤,深入研究非结瘤豆科树种不能结瘤的原因不仅可为非结瘤豆科植物结瘤固氮提供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扩大根瘤菌共生寄主范围等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即从部分豆科树种的染色体和凝集素两个方面探讨非结瘤豆科树种不结瘤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16种树种的盆播观察表明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的3种树种和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ae)中除了槐属的国槐(Sophora japonica)外的其余4种树种都能结瘤。苏木亚科(Caeselpinioideae)的8种树种都不能结瘤。并且结瘤树种的根系颜色一般都较浅,不结瘤的豆科树种根系的颜色均较深。 2.通过常规根尖压片法对18种豆科树种的染色体数目观察计数,表明豆科树种的染色体数目与其结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结瘤的10种树种除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染色体数是26条外,其余9种树种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8条,是7的倍数;其中包括苏木亚科的8种树种和蝶形花亚科中的国槐(Sophora japonica);而结瘤的8种树种包括含羞草亚科的四种树种——合欢(Albizia julibrissim)2n=2x=26、银荆(Acacia dealbata)2n=2x=26、肯氏相思(Acacia cunnihami)2n=2x=26、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2n=2x=26;蝶形花科的四种树种——马蹄针(Sophora davidii)2n=2x=18、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2n=2x=40、刺槐(Robinia pseudacacia)2n=2x=22、木豆(Cajanns cajan)2n=2x=22,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不是7的倍数,且这8种树种都能结瘤。 3.选取的18种树种都是二倍体,由于药物的作用,在根尖压片中也出现极少数的混倍现象。 4.对马蹄针和伞房决明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马蹄针核型为K(2n)=2x=18=14m(8SAT)+4sm,核型类型属2A型:伞房决明核型K(2n)=2x=28m(4SAT),核型类型属1A型。它们都属于较原始的类群,相比之下,伞房决明更原始一些。 5.通过6种豆科树种凝集素与13种根瘤菌胞外多糖的结合反应,表明凝集素与根瘤菌胞外多糖的结合,这是豆科与根瘤菌建立共生体系的一个前提条件,能与根瘤菌胞外多糖发生结合反应豆科树种,并不一定能结瘤。
其他文献
马胃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幼虫专性寄生于马科动物消化道内造成宿主消化系统损伤,对牧马业发展和濒危物种保护造成阻碍。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分析中国3种典型
本研究采用日本引进的16个羽衣甘蓝品种,首先利用亲和指数法选育出自交不亲和株系,通过荧光显微法对其自交不亲和表现进一步验证;之后利用纯化的品系进行叶色、叶型的遗传分析,选
以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Lux”(I-69/55)为母本,欧美杨(P.euramericana cv.(I-45)为父本得到的F1子代群体187个无性系为材料,开展杨树STS分子标记检测和抗黑斑病的SCAR
该文利用1989年和2000年遥感卫星图像和研究区1990年和1999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借助于RS、GIS、GPS技术,对湖南省会同县11年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从
本文以欧美山杨杂种(Populus tremula×P.tremuloides)20个优良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取叶片、叶柄、茎段作为外植体,用WPM、NT、IS、MS加入不同生长调节物质作为培养基,对欧美山杨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