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辅助激光烧蚀304不锈钢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原子能、半导体和计算机被誉为20世纪的人类四大发明。激光加工技术发展至今,已然成为叩开高精密工业加工的关键之匙。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制造不断地往精密化方向发展,传统激光加工技术已经走到了瓶颈,面对10纳米级别的超高精密加工显得力不从心。近几年,表面等离激元(SPPs)因其可以突破光的衍射极限实现在纳米尺度上对光的操纵而备受关注。在激光加工领域,利用贵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的纳米局域光能力辅助激光加工,已被证明可协助激光实现纳米加工,加工精度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个位数纳米级别。据此,本文主要采用金纳米球颗粒和银纳米线这两种贵金属材料,利用其表面等离子效应辅助激光加工304不锈钢,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改进了金纳米球颗粒和银纳米线的传统制备工艺和方法,提高了样品的制备产率和效率。在微波环境下,用氯金酸的水相还原法制备了直径为45nm的金纳米球颗粒;以FeCl3为控制剂,使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了直径(100-500nm)可控的银纳米线。最后,分别采用氨基硅烷化和滴涂法在304不锈钢表面组装了金纳米颗粒阵列和银纳米线。
  (2)利用金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辅助激光加工304不锈钢。通过对比研究入射激光脉冲数、激光能量对具有和不具有Au/Ag纳米涂层的304不锈钢进行激光烧蚀,阐述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可显著提高激光烧蚀的效率。金纳米颗粒的参与使得烧蚀坑的直径扩大了9-16%,在单个脉冲数下,坑的最大深度增加了20%以上,且该增强取决于激光能量密度和脉冲数,在激光通量1.53J/cm2的单脉冲下可获得36%的最大效率。受银纳米线辅助时,存在频率阈值效应:低频率的低于阈值能量的入射激光脉冲,不会对钢片表面造成烧蚀影响。
  (3)采用时域有限差分仿真法,通过建立仿真模型,探讨金纳米颗粒的半径大小、同尺寸形态变化,银纳米线的半径大小、同尺寸半径耦合和入射光的偏振等参数对共振局域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入射光能量和金属的表面等离子体波长一致的时候,不锈钢表面的局域场增益最高。单根银纳米线的等离子体场分布呈一维线对称性,增益值由端面向中心点靠近而急剧减小,获得最佳共振等离子场的银纳米线直径为150nm。对于双根纳米线,发现当耦合间距大于银纳米线自身的直径时,耦合效应基本消失,而且入射共振激光的偏振对等离子场分布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对城市土地行政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出以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职能管理、部门体系建设和土地行政满意度4个方面为目标层的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指标权重,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指标分值进行测算,对城市土地行政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城市土地行政管理 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城市土地行政管理绩
期刊
本文根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开发了一整套对应的计算机程序。该套程序将一系列数学模型(包括:水平面太阳辐射强度计算模型,倾斜面太阳辐射强度计算模型,太阳电池输出功率模型,蓄电池充放电模型等理论)具体实现为一系列计算机函数。这些函数可计算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各部件(太阳电池,风力发电机,蓄电池等)全年逐小时状态,实现风光互补电站仿真优化 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程序模拟了单一太阳电池组件输出功率的年变化和单一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年变化。并根据不同太阳电池﹑风力发电机﹑蓄电池组和负载分布计算系统全年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质量强国”的实施,对制造业中广泛使用的检测仪器、加工设备(如:坐标测量机、数控机床等)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步距规是检测坐标测量机、数控机床的常用标准器,其量值是国际计量局(BIPM)开展的几何量国际关键比对之一。开展步距规的校准技术研究,提升步距规的校准精度,保障其量值传递的正确性和可溯源性,对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
超声空化作用作为一种声流体力学耦合现象,在临床医学(低频超声皮肤增透技术用于透皮给药等)、细胞生物学(超声细胞穿孔用于靶向给药等)、工业生产(利用乳化作用生产的药品等)以及日常生活(利用气泡崩溃高压冲击的超声波牙刷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这些应用中,气泡在超声压力诱导下发生的崩溃过程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壁面附近发生的非球形气泡崩溃。作为超声空化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作用形式,单个超声
在近红外光谱法无创血糖浓度测量领域,目前所见到的已报道的成功案例都是通过多波长光谱测量并结合多变量回归数学方法实现的,难以直接证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实现人体血糖浓度测量的可行性。论文围绕如何直接获得真实、有效的血糖信号展开研究,给出了实现近红外光谱法无创血糖浓度测量的六个必要条件,并分别提出实现这些必要条件的解决方案,最终获得了随血糖浓度同步变化的光谱信号,直接证明了近红外光谱法人体血糖浓度测量的可
微流体技术在毛细管电泳仪、色谱仪、数字PCR仪、POCT设备等各种先进分析仪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了仪器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作为分析仪器中的核心元器件,常规的单片式微流控芯片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灵活性较低的问题,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功能,难以满足智能化仪器设计对于不同应用场景的适应性需求。模块化微流体技术能够为微流体仪器系统的灵活部署提供便利,但现阶段模块化微流体技术重构步骤复杂,性能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