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痰证在临证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痰之法,首重治气,理气祛痰法为治痰诸法重中之重。现今对理气祛痰理论的系统研究尚付阙如,亟待后之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撷其旨要,以统而会之;示其全貌,以推而广之。本论文以历代医籍中痰证论述为基础,通过博采医论、推本溯源,深入探讨“理气祛痰”理论的起源、传承以及嬗变。进而探同析异、删繁就简,从概念、原理、治则、治法等四部分内容对理气祛痰法进行论述。其概要如下:(1)本文在广义范畴论述理气祛痰法,其定义为:指通过调理气机,兼以祛痰法来治疗因气化失司、津液凝聚为痰之证的治法。(2)指出“痰与津液,同出一源”,痰因“气化失司,津液凝聚”而成。痰为水谷精微所化,是既化之物。水谷精微化得其正,则为津液;化失其正,则败为痰;痰若再得气化,亦可复化为津液。论气化失司,津液凝聚成痰之因,虽与五脏六腑都有关联,但最关键之处有四,即:脾气失运不能散精于肺、肺气不利不能布化津液、肾气失权不能主宰诸液、三焦气涩不能通行津液。(3)指出“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的机理在于痰与津液的同源性。“痰之为物随气升降”,实质是津液随气升降。津液凝聚则为痰,痰散则还复为津液,津液随气周流全身,遇何处气化不利,津液即聚于何处生痰为患。(4)将历代医家对痰邪病位论述的争议之处进行了辨析,指出痰邪所处,在于脏腑经络之外、分肉筋骨之间空隙处,尤以“胸膈”之处为痰所停,为患最深。此处“胸膈”,不是指膈膜,而是指“心之下,膈之上”之间的区域。(5)指出“痰停胸膈,气机失调”为痰证重要病机。胸膈所处之位置关乎人身的阴阳升降交通、膻中气海施化、脏腑经络运行以及三焦荣卫敷布。痰邪停于胸膈,其变化有二,一是,痰停胸膈,因气搏动,局限性地移于他处,阻滞气机;一是,痰停胸膈不动,阻滞气机。气因痰阻,而脏腑经气为之涩滞;脏腑经气受郁,郁极则冲发散入于经脉之中。具体而言,则有浸渍脏腑,经气受郁;经气郁极,冲于经络;三焦荣卫,出入涩滞等三种变化。(6)将理气祛痰法中“理气法”的运用以气机“升降出入”为纲进行统摄,并指出“升降出入”互为枢纽,故理气诸法,多相参而行;用药之法,升降浮沉亦多相须而用。同时指出,“顺气”与“逐痰”,“祛痰”与“补虚”,虽有标本先后之分,然亦多综合运用。(7)痰因气化失司,津液凝聚而成,而津液敷布以肺脾肾三脏为重,肺为水之上源,脾为生痰之源,肾为水脏主津液,故此三脏之气化失司,则津液凝聚为痰。治此证者,当以调理此三脏之气化为重,但津液得其正化,而痰自无有。此为从其本治,以杜其源。亦即古人所云“见痰休治痰”、“治必探本”之义。故依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的不同病机,而有宣肺化痰法、补气化痰法、温阳摄痰法和滋阴降痰法等以“调肺脾肾气化为重”之治法。痰之既成,停于胸膈,则转壅其气。痰邪所留,周身上下无处不到,其中尤以胸膈之处,为痰所停,为患最深。以胸膈为人身之关键,败痰结实,停于胸膈者,又当以宽胸膈、畅气机为重,俾使三焦五脏之隧道通畅,而后气血始能安和。亦即古人所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之义。故依败痰结实,停于胸膈的不同病机,而有清气化痰法、行气化痰法、降气消痰法、破气消痰法和疏风化痰法等以“宽胸膈畅气机为重”之治法。对于上述各治法的阐释,本论文采取分“内涵、功用、相参、禁忌、方选、医案”等六部分论述的体例。每一治法下所附之方剂与医案,旨在示该法运用之规矩。但得其义,则临证之际自可随证化裁,不必拘泥。通过本论文的探讨,可以认识到痰与气关系的密切性、气在痰证发病中的关键性,以及理气祛痰法在痰证治疗中的重要性。所确立的理气祛痰九法,可作为痰证除吐下法之外的基本治法。此九法的参合应用,可以衍化出痰证的诸多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