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浅表性和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者甚至可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其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其中累及低位结肠(乙状结肠以下)的比例约为53.2%,有较大一部分病变累及范围较广。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我国有增长的趋势,因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且有癌变的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综合起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三个方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种多样,由于氨基水杨酸类、皮质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等口服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大,近年来灌肠疗法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避免药物受胃肠酸碱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影响,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药物灌肠还可避免经过肝脏循环,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国外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灌肠药物主要有雷巴米特、细胞间粘附分子-1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和尼古丁,国内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成品灌肠药物主要有莎尔福灌肠液和布地奈德直肠泡沫灌肠剂,上述药物单用、换用、合用在大多数患者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它们均为进口药,价格昂贵,来源受限。根据全身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本病局部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可给予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敛疮生肌、活血止血等中药灌肠治疗,相比之下,采用中药方剂灌肠可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不仅疗效确切,且价格相对低廉。 目的:观察溃结灌肠颗粒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0例大肠湿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为“渍结灌肠颗粒”保留灌肠组,每晚将44.17g溃结灌肠颗粒加入生理盐水125ml中摇匀或搅拌均匀后保留灌肠;对照组为“溃结灌肠液”保留灌肠组,每晚将溃结灌肠液(院内制剂,苏药制字:Z040001781)摇匀,每次取125ml保留灌肠。2周为一个疗程,总计4个疗程。准确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性指标和客观性指标,分析数据的统计学意义,从起效时间、症状改善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溃结灌肠颗粒”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与“溃结灌肠液”进行相关性比较,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经x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 结论:溃结灌肠颗粒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通过综合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显示溃结灌肠颗粒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确切。患者反映溃结灌肠颗粒较溃结灌肠液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安全卫生,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