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尝试探索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的结构,以及从内隐、外显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补充并完善了心理健康的概念,丰富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同时,研究结论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吉林大学96名本科生作为研究被试,首先,使用E-Prime1.0软件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程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进行内隐测量。其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Ryff心理幸福感问卷》(修订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进行外显测量;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内隐心理健康和内隐心理幸福感的D值在不同实验顺序下差异显著,且内隐实验效应显著;2、高外显心理健康组和低外显心理健康组在内隐心理健康上无显著差异;3、外显心理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之间相关显著,与内隐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4、心理健康的二维模型比一维模型拟合更好;5、高外显心理幸福感组和低外显心理幸福感组在内隐心理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6、外显心理幸福感及其各个维度之间相关显著,与内隐心理幸福感相关不显著;7、心理幸福感的二维模型比一维模型拟合更好;8、外显、内隐心理幸福感分别直接作用于外显、内隐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拟合较好。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个体倾向于将“我”类词语与积极属性词语相联系,“非我”类词语与消极属性词语相联系。第二,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存在内隐部分,并且内隐实验效应显著。第三,心理健康包含内隐心理健康和外显心理健康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第四,心理幸福感包含内隐心理幸福感和外显心理幸福感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第五,内隐、外显心理健康分别与内隐、外显心理幸福感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