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凝聚的智慧结晶,它涵盖了技艺水平、实践经验、生活旨趣和精神风貌等丰富内容,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历程,延续了民族的文明历史,更彰显了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地位在不断式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倡导文化自信。自十八大以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重地,更应充分发挥其场域优势,自觉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纳入教育之中,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下新生力量的“种子”。为此,笔者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为指引,以实践为依托,利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内蒙古A学院进行实地考察,就内蒙古A学院关于艺术类“非遗”课程开发的实践成就、问题、影响因素等几方面展开研究,从而提出民族高校艺术类“非遗”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第一部分,理论阐述。从课程论、教育文化学出发,系统论述了“非遗”课程的意蕴与价值。第二部分,个案考察。通过对内蒙古A学院艺术类“非遗”课程开发现状的实地调查,系统呈现内蒙古A学院艺术类“非遗”课程开发的实践成就即:独具特色的课程开发探索、“三位一体”的课程支持系统。同时在此基础上发现内蒙古A学院马头琴课程开发中的问题:马头琴课程目标定位陷入“唯技艺”论的误区;马头琴课程内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马头琴课程实施结果反馈滞后及评价机制不完备;马头琴课程任课教师课程意识较弱;学生对马头琴课程的学习动机不足且职业选择迷茫。第三部分,原因分析。通过对内蒙古A学院“非遗”课程开发的问题的分析,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层面对其中的原因进行阐述。学校层面包括追求“功利主义”的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管理不到位;教师层面包括教师专业素养的支持薄弱、课程意识的迷失;学生层面包括学生对马头琴课程认识的偏差、缺乏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第四部分,对策提出。针对内蒙古A学院马头琴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民族高校艺术类“非遗”课程开发的深化策略:课程需求层面实现学生文化自觉重建;课程目标层面彰显“非遗”课程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层面挖掘课程资源深刻文化内涵;课程实施层面加强多元课程的开展与教学工作的改建;课程评价层面构建专项评价机制;实现条件层面关注教师是教学智慧的生成。以期为民族高校艺术类“非遗”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支持民族高校教育课程变革,实现民族高校的长足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