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腹外侧眶皮层中CB1R缓解CPN结扎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负性情绪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疼痛和情感障碍是两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疾病,慢性疼痛常常引起焦虑和抑郁样负性情绪的发生,这两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相互影响,为慢性疼痛及诱发的负性情绪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样精神疾病的概率高达80%,比普通人群高4.9倍。因此,研究慢性疼痛及诱发的负性情绪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手段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人类使用大麻缓解疼痛已有几个世纪了,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Bs)在伤害感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eCBs由大麻素受体,内源性配体及合成和降解酶组成。大麻素受体主要包括大麻素Ⅰ型受体(cannabinoid 1 type receptors,CB1R)和大麻素Ⅱ型受体(cannabinoid 2 type receptors,CB2R)。CB1R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膜及轴突中表达,激活后能够抑制钙通道、活化钾通道,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CB2R主要表达在外周神经系统及免疫细胞中。腹外侧眶皮层(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VLO)是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的亚区之一,在伤害感受、情感及认知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VLO作为内源性镇痛环路(脊髓-Sm-VLO-PAG-脊髓)的关键脑区,通过多种受体直接或者间接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对伤害感受进行调节。VLO中表达有大量的CB1R,且主要表达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中。然而VLO中的CB1R是否参与伤害性感受的调节仍未见报道。有研究报道,VLO对疼痛诱导的负性情绪有一定的贡献,并且eCBs在疼痛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也表明,大麻能够明显的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然而VLO是否参与了大麻素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发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至今仍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小鼠腓总神经(commonperoneal nerve,CPN)结扎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Von Frey纤毛检测小鼠的触诱发痛;在体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VLO中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VLO中CB1R的表达变化;利用病毒特异性敲除CB1R;原位杂交检测VLO中CB1R的敲除效率;高架十字迷宫、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来评估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主要结果如下:1.CPN结扎13天后,小鼠VLO中锥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腹腔注射20 μg/kg HU210(选择性CB1R激动剂)能够显著地增加锥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该结果提示VLO中的锥体神经元可能参与了 CPN结扎诱发的机械触诱发痛,并且腹腔注射HU210能够增加CPN结扎小鼠VLO中锥体神经元的活动。2.CPN结扎13天后,CPN结扎组小鼠VLO中CB1R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该结果提示VLO中的CB1R可能参与了 CPN结扎诱发的机械触诱发痛。3.CPN结扎13天后,VLO微量注射200 ng HU210能够显著的增加小鼠的50%缩足阈值(50%paw withdrawal threshold,50%PWT);而 VLO 预先微量注射50ng AM281(CB1R特异阻断剂)能够阻断200ng HU210的镇痛效应。该结果提示激活VLO中的CB1R受体能够缓解CPN结扎诱发的机械触诱发痛。4.利用病毒特异性敲除VLO中GABA能神经元上的CB1R后,小鼠CPN结扎13天后,VLO微量注射200 ng HU210组小鼠的50%PWT显著低于WT组。该结果提示VLO中注射HU210产生的镇痛作用依赖于GABA能神经元上的 CB1R。5.CPN结扎13天后,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在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显著增加;CPN结扎13天后,腹腔注射20μg/kg HU210显著地增加了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在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显著减少;CPN结扎13天后,VLO微量注射200 ng HU210显著地增加了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在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显著减少。该结果提示CPN结扎13天后可导致小鼠出现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小鼠腹腔注射20 μg/kg HU210或者VLO微量注射200 ng HU210能够改善CPN结扎诱发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结论:VLO中微量注射HU210能够缓解CPN结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该效应依赖于VLO中GABA能神经元上CB1R的激活;腹腔及VLO微量注射HU210均能够缓解CPN结扎诱发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
其他文献
基于碳中和、碳达峰的现实需求背景,本课题开展了农林废弃物制备建筑保温材料的研究,对于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高值化利用、实现负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建筑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借助实验研究手段,提出与验证了农林废弃物建筑保温材料制备技术路径。具体包括:探索新型生物质复合保温材料制备工艺路线;展开包括密度、热学性能、力学性能、水力学性能以及防火性能等多目标性能测试研究;针对关键工艺参数影响特性深度分析,如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纳米尺度设备的创新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纳米尺度的纳米器件在细胞监测、疾病诊断、损伤恢复和医学治疗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体内纳米网络(Intra-BNN)正是由这些集成的纳米级设备,以及部分被植入人体内的设备来收集身体的健康信息。目前,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正在采用纳米级设备的高精度与无创伤的连续监测特性,来提升医疗监测、医学治疗和远程医疗等的服务质量。然而,这些纳米
植物细胞细胞质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Ca2+]cyt)精确调控了植物对昼夜节律的响应、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和钙依赖性蛋白的活性等多种生理反应。大量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改变,[Ca2+]cyt产生昼高夜低的节律特性,并影响了气孔运动、花期转换及花粉管生长等生理活动。拟南芥AtCCaP1(Arabidopsis thaliana cytosolic Ca2+binding protein 1)是一种编码大
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与介质界面上自由电荷的集体相干振荡。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的光场限域和光场调控,是实现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局域电磁场极大增强的重要途径。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及其驰豫过程产生的近场增强、热载流子及光热效应,在光谱增强、分子催化、海水淡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借助稀土离子掺杂微纳体系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光谱性质,围绕表面等离激元和微纳米光学介质的相互作用以
威廉·福克纳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神话元素,然而在早已汗牛充栋的福克纳研究成果中,从神话诗学视角出发,对其作品进行整合性、跨学科层面的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本文在“神话诗学”视野下,对福克纳小说作品中的背景环境、神话原型、文化身份、文化记忆、乡愁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观照,剖析福克纳这位现代艺术大师是如何激发“人类学想象”,通过“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建构起美国南方的
在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与本科一流课程“双万计划”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是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革命”的重要举措。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高校的主流学习方式。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与其他个体、情境交互时的一种积极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充分体现了混合式学习所追求的“过程价值”,是衡量混合式学习质量与学习绩效的重要指标。而现实中,大学生混合式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学
有声小说以小说文字文本为依托,用声音符号来承载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它开创了小说音声化的审美空间,从音声的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情感美、意境美、韵律美的审美特征。因为有声小说生成的本源是小说,因此它的发展和中国当代小说的前进步伐基本一致,且和小说创作一样要遵循意识形态的规约,与此同时又要按照有声传播的技术和艺术要求进行创作。当代中国有声小说有两个形式载体——“评书”和“小说连播”。两者都
当下,飞速发展的服务型经济改变了人们的劳作形式,它压缩了人们的劳作空间(聚集于写字楼、办公室、医院、学校等场所),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因此,近年来组织中的情绪问题备受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讨情绪情感在具体工作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情绪劳动。员工个体不但要认真完成本职事务性工作,还要将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影响他人情绪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这就是情绪劳动。研究表明,情绪劳动可
陕西省关中地区位于三秦大地的中部,具有非常悠久的农业生产发展历史,农业粮食生产产量约占全省的65%,GDP和人口分别约占全省的70%和60%以上,是陕西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中枢和农业粮食生产的基地。关中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关中区域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易旱区农业生产环境,农业耕地面积中98%以上的是旱地,气候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以农业生产耕地面积计算,关中地区耕地亩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0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应激,其中急性应激几乎每天发生,陪伴着我们的成长。目前对急性应激神经机制研究以高强度或突然发生的急性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为主,如巨大精神创伤引起急性应激综合症或伴随巨大地质灾难等发生的创伤性应激综合症,但却较少关注较急性轻微或适度应激给人们带来的多种情绪反应,对不同强度急性应激带来多种急性情绪反应神经机制报道更加缺乏。因此,完善不同急性情绪反应背后的神经机制探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