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22年至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已成立100周年。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及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心,主动作为,在党、政府及广大青年中具有较大政治影响力,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政治团体。百年间,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现状相较于共青团发生、发展时期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其在发挥其政治功能方面出现不适应性和弱化问题,具体表现为“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和脱离青年现象,引发了政学两界的高度关注。青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群体,青年议题在国家治理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政治职责,以及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自我变革适应国家原有治理结构、模式和机制变迁,找准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优化和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有效引导青年在与国家、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是共青团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为此,本文致力于对共青团政治功能的内涵及发生机制进行理论阐释,描画共青团政治功能发挥的实践样态和现实效度,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其政治功能的发展方向与具体路径。本文以为,在以党为核心的我国政治格局中,共青团作为党与青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依托“党—团—青年”结构系统发挥着代表、动员和录用的政治功能,并在外部环境变迁的影响下不断谋求自我变革,以适应党在不同时期对青年资源与秩序的要求和青年不断变化的发展诉求,以期保持功能的稳定性。本文认为,政治功能具有结构性、过程性和价值性特征,脱离对结构、过程和价值的把握,则无法形成对功能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从功能内涵和发生机制两部分着手分析共青团的政治功能,以马克思主义对共青团政治功能的阐释为根据,以政治团体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等为借鉴,发掘共青团在我国政治格局中的定位和实现政治功能的结构性要素,构建以共青团为主体、以党为共青团政治功能发生的动力或信息来源、以青年为主要影响对象的“党—团—青年”结构系统,认为共青团政治功能需在党团之间、团和青年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同时,本文认为共青团本质上属于政治团体的研究范畴,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理论概念中关于政治团体功能的界定,梳理共青团政治功能的经典阐释,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式提出共青团的政治代表、政治动员与政治录用功能,并在后文中分章论述共青团政治功能的内涵、发生机制以及优化路径。本文以政治团体概念为切入点,探讨共青团的政治代表功能。本文认为,政治团体普遍具有代表特定群体利益的政治功能。通过政治团体利益表达和综合过程,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以准确反映至政治结构并形成政策。在我国,共青团的政治代表功能来源于其自身的先进性和党对团政治代表功能的规定性。共青团依托其自身组织体系收集和综合青年利益诉求,并依托其与党和政治机构的联系将诉求表达至政策制定和决策机构,积极争取将青年诉求转变为青年发展政策。与西方政治团体与政治系统的对抗性不同,我国青年利益在其内容上不仅具有特殊性,也具有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共青团的政治代表功能相对政治结构而言具有内部性特征。政治动员功能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共青团利用其在政治结构中优势地位所具有的政治权力或社会影响力,通过强制或引导的方式,使青年最大限度地形成政治认同并参与政治实践。共青团的政治动员功能分为思想动员和组织动员两种形式。思想动员目的是使青年接受主流政治观念,形成政治上的思想认同;组织动员目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动员青年参与到国家发展的各项事业,实现对青年人力和智力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有效配置。两种动员形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团组织是动员主体,青年是动员客体,党是政治动员最根本的动力来源。共青团以其层级化组织体系为主、互联网等扁平化渠道为辅,通过思想引导、社会实践和有限管控等方式,引导青年响应党团组织发起的动员议题。政治组织需要通过政治录用实现组织延续和自身发展。共青团的政治录用功能通过赋予青年政治身份的方式,一方面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认同主流政治观念、具备一定政治参与能力的青年,以不同满足政治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还塑造和遴选了一批积极的响应者和组织者,使之成为提高党团组织对社会的渗透和统合程度,密切其与青年群体联系的关键力量。根据不同政治录用意图和录用对象的社会化程度,共青团的政治录用分为团员、兼职团干部和专职团干部三种类型。录用不同政治角色时,对其忠诚感、人际信任和禀赋信任的考察标准各不相同,激励不同对象响应政治录用的物质、团结和目标因素也各有差别。作为共青团政治录用功能的特殊形式和有益延伸,团的外围组织所发挥的录用功能,扩大了共青团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统战作用。政治代表、政治动员与政治录用功能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在我国现有政治格局下,“党—团—青年”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了共青团政治功能在发生机制和内涵上的稳定性、关联性和其目标的一致性。但是,结构外部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变迁对政治功能发挥的路径、内涵与价值判断均会产生影响。共青团政治功能相较于其创建之初而言有所弱化的根本也在于此。因此,本文在分论共青团各项功能的同时,也尝试提出了环境变迁影响下共青团不同政治功能弱化的表征及解决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