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T-DMBR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纺织染整工业印染废水的污染特征和污染控制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与粉末活性炭技术相耦合以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新工艺(PACT-DMBR),阐述了印染废水处理相关科研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通过开展助滤剂对污泥过滤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了膜污染控制的机制。以配制的印染废水和现场印染废水为试验用水,在有或者没有前处理和后处理的条件下,通过PACT-DMBR处理印染废水的小型试验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推动了PACT-DMBR工艺的工业应用。  以粉末活性炭(PAC)和木质纤维(WFP)助滤剂,在不同投加配比和投加条件下,进行了助滤剂对污泥过滤性能影响的试验。试验所用污泥的初始浓度为8906 mg/L,污泥比阻为7.95×109 s2/g。结果表明:单独投加 PAC或 WFP时,控制 PAC和WFP的投加量分别为7.5 g/L、3.0g/L,污泥比阻可分别降至2.43×109 s2/g、1.90×109 s2/g;混合投加 PAC与WFP时,控制 PAC和WFP的投加量与污泥浓度的比分别为0.84、0.56,污泥比阻可降至0.38×109 s2/g,达到改善污泥过滤性能的最佳效果。  以无纺布为膜基材、配制的印染废水(CODCr为400 mg/L左右)为DMBR进水,以是否投加4 g/L PAC为对比,进行了DMBR处理印染废水的小型试验。结果表明:投加4 g/L PAC时,DMBR稳定运行时的膜通量可达20 L/(m2·h),对CODCr、浊度、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7%、95%,比未投加 PAC时分别提高了5%、3%、5%。4 g/L PAC的投加,使得DMBR系统的连续运行时间由29 d延长至38 d。  以厂区生化池出水为DMBR进水,在停留时间为11.7 h、PAC投加量为4 g/L、膜通量恒定为10 L/(m2·h)的工况下,分别以中空纤维膜和平板膜为基材,进行了PACT-DMBR处理印染废水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以中空纤维膜为基材,系统对 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82%,出水CODCr、浊度、TSS平均分别为100 mg/L、1 NTU、10 mg/L。中空纤维膜的处理效果总体略优于平板膜。  以经过混凝预处理的现场印染废水为 DMBR进水、中空纤维膜为基材,在停留时间为13.3 h、无反冲洗操作、PAC投加量为4 g/L、膜通量恒定为10 L/(m2·h)的工况下,进行了DMBR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混凝-DMBR工艺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94%,DMBR平均的出水 CODCr、BOD5、TP、TN、TSS以及色度分别为50 mg/L、8 mg/L、0.25 mg/L、12 mg/L、5 mg/L、20倍。  为了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的新要求,宁波华美线业有限公司以DMBR试验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依据,实施了印染废水处理设施的工程改造。改造的主要内容有:在原有2000 m3的生化池前增加氯化铝混凝的前处理单元,在生化池后增加2套1000 m3/d的DMBR和臭氧氧化的后处理单元。经调试运行6个月后,改造工程的混凝-DMBR-臭氧氧化工艺出水CODCr降至50 mg/L左右。出水色度、TN、TP等都达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目标。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鉴于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主力钢筋普遍比先进国家低100MPa左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自2006年开始 HRB500级新型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论证工作。期间发现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规范中的
轻钢门式刚架结构具有造型轻巧、施工快捷、经济效益高等许多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轻型钢结构形式之一,稳定问题始终是钢结构应用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对不同腹板屈
钢管混凝土由于能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然而截面形式多限于圆钢管混凝土和方钢管混凝土。矩形钢管混凝土中的钢管对其核心混凝
钢纤维混凝土(SFRC,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钢纤维有效起到阻裂、增强、增韧作用,能充分发挥各组成材料的特性和相互间的性能传递,改善了混凝
目前桩基工程实践一般是按如下顺序进行的:从设计至施工再至桩基检测三个方面各自独立地进行。设计、施工、质量检测分别独立进行,决策中利用的信息是零乱、分散的,对质量的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对构件的抗剪性能进行着大量的研究工作,希望能摸索出一套比较完整和正确的抗剪分析模型。但由于构件抗剪性能的复杂性,现行规范的抗剪公式大多数是经
由于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性能的复杂性,对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的预测,尤其是变形的预测还不尽如人意。其中主要原因是对复杂受力状态下混凝土开裂后的模拟还不够准确。本文在现有
自“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建筑以来,夏热冬冷地区获得绿色建筑标识比例逐年增大,分析我国绿色建筑项目应用最多的前20项技术,建造技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