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内皮素受体在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脾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目的: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收缩血管活性肽,参与了人体及动物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内皮素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ETR)广泛分布于肝脏和门静脉系统,在肝脏相关的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肝脏组织内,多种细胞表达ET受体,包括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其中在HSC上表达ET受体数量最多.研究表明,ET受体在肝纤维化的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研究较多的ET受体有两种,即内皮素受体A(ETAR)和内皮素受体B(ETBR).日本血吸虫病是主要发生在人和动物的门静脉系统的一种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威胁.本章节首先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检测模型中肝脏及脾脏组织中ET受体的表达状况,进一步分析内皮素受体与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之间的联系. 方法:选取6周龄Balb/c小鼠,于每只腹部放置16±1条血吸虫尾蚴,构建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未感染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干预后12周处死小鼠,收取肝脏及脾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纤维化形成情况.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感染组及感染组肝脏及脾脏组织中ETAR、ETBR表达状况. 结果:与未感染组肝脏组织比较,感染组HE染色可见正常肝脏结构和小叶结构破坏,纤维化形成,Masson染色可见大量蓝色胶原纤维沉积,感染组实时定量PCR结果可以看出ETAR和ETBR的表达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感染组脾脏组织比较,感染组ETBR的表达下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TA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与正常小鼠比较,感染组肝脏组织中ETAR及ETBR的表达上调,提示两者可能与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感染组脾脏组织ETBR的表达下调,而ETAR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上述肝纤维化模型中,脾脏组织的ET受体表达不完全等同于肝脏,可能发挥不同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日本血吸虫病发病机制,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疗法. 第二部分 内皮素受体在肝硬化患者肝脾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目的:在哺乳动物中,研究较多的两种内皮素受体即ETAR和ETBR,其中ETAR作为内皮素-1(ET-1)的高选择性受体,主要存在于平滑肌细胞中,且ETAR与ET-1结合主要发挥收缩血管的效应;而ETBR大部分存在于内皮细胞中,主要调节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而关于内皮素系统在肝硬化疾病进程中的说法不一,尤其对于ETAR和ETBR.另外,肝硬化门脉高压发生时,脾脏可发生淤血肿大、脾功能亢进.目前报道肝硬化脾脏组织中ET受体变化的文献较少.本章节主要通过研究正常肝脏与肝硬化患者肝脏、正常脾脏与肝硬化患者脾脏组织对比ET受体的表达状况,探讨ET受体与肝硬化疾病进程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收集同济医院临床试验患者的肝穿样本,外科肝硬化患者的肝脾样本,并收取胃癌患者的肝脏标本、脾外伤患者的脾脏标本作为正常对照,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及纤维化形成情况,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正常及肝硬化患者肝脏及脾脏组织中ETAR、ETBR的表达状况. 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比较,可见肝硬化组的肝脏组织HE染色中纤维间隔形成并伴小叶结构紊乱,且伴有大量纤维化区域,肝硬化形成,Masson染色可见大量蓝色胶原纤维沉积.与正常肝脏组织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组织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ETAR和ETBR的表达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脾脏组织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脾脏组织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ETAR和ETB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TAR及ETBR在肝硬化患者肝脏标本中表达升高,这与血吸虫模型的变化一致,提示ET受体与肝硬化的疾病进程可能相关,所以研究ET受体作为靶点有可能作为治疗肝硬化的手段之一.而在脾脏组织标本中无明显差异,需进一步研究脾脏与肝脏本身差异及可能机制,为我们更深入理解肝硬化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