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及对脾功能恢复调控意义的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脾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组织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约占人体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不管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在腹部创伤导致的内脏损伤中,脾脏创伤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对创伤后脾脏的治疗,经历了首选切除治疗至不影响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守治疗的过程。虽然脾脏切除短时间内可能不影响患者生存,但从长远来看,脾脏切除会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增加其终身对感染的易感性,甚至发生脾脏切除术后的凶险性感染(OPSI)、脑膜炎和败血病等;而且在脾脏切除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发生紊乱,极易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脾脏创伤后,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应积极考虑到尽可能保留部分脾组织,维护其功能,自体脾组织移植也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目的通过构建脾脏全切除和脾脏切除后大网膜内移植自体脾组织大鼠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动态观察脾脏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状况、神经再生状况及大鼠血液中Tuftsin等免疫相关指标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脾脏组织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大鼠脾脏全切除及切除脾脏后大网膜内移植自体脾组织动物模型,以开腹后仅牵动脾脏组织组为假手术组对照。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移植脾组织神经再生情况、血管再生修复状况进行形态学观察。3.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脾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术后不同时相点血液中CTL、IL-2、LAK、NFКB、Tuftsin等免疫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移植脾脏组织细胞于术后14天开始再生,术后60天细胞结构较为完整,细胞器清晰可见,其超微结构接近假手术组。2.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术后14天移植脾脏组织血管开始再生,术后60天时移植脾脏组织血管已广泛分布。3.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术后7天移植脾脏组织神经纤维开始再生,术后60天时神经纤维分布于移植脾脏组织的实质。4.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移植脾脏组织经过坏死、再生和重建三个主要阶段,术后60天时初步恢复至接近正常的脾组织结构形态。5.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动物模型血液中CTL、IL-2、LAK、Tuftsin等免疫指标浓度逐渐升高,术后60天时浓度接近假手术组。结论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模型中,移植脾脏组织经过坏死、再生和重建三个阶段,组织细胞结构可逐渐恢复正常形态,形成红髓、白髓、边缘区等近似正常脾小体的特征性结构,血管和神经亦可逐渐再生,为移植脾脏组织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血浆中免疫相关指标水平也逐步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脾脏切除后移植自体脾脏组织于大网膜内处理简便有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恢复。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 1996~2001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民营企业在上市前后 2年的绩效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上市后收益指标、实际销售、财务状况都
关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课题的研究,引起了国内钢琴界的普遍关注。从钢琴学子对于这一问题的观察、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视觉出发,就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
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关键。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调查和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推动基础教育信
在强调学习人类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又能从自己的过去了解和学习什么呢?本文旨在勾勒 1949-1954 年即《共同纲领》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轮廓,揭示其与当
声强就是声场中的声波强度,它等于通过与能流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声能量。由于声强本身是一个矢量,用声强描述声场有声压无法相比的优点。用声强法测量声源的声功率可以分
目的:探讨ULS-8孤独感量表在农村社区老年人中的信度、效度。方法:通过面对面访谈,在839名农村社区老年人中完成问卷调查,对部分研究对象两周后实施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
从霸权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方式的角度来看,霸权可分为权力霸权和制度霸权两种历史形态,当前美国的全球霸权就主要是一种制度霸权。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建构了一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非体外循环下,经食管超声引导,通过右心房穿刺,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总结其在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115名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儿作为
职业理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动力因素 ,是毕业生择业和从业的思想基础和目标导向 ,因此对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中外合作办学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步形成于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内出现的新生事物。十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