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交联形貌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电池隔膜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它类型的可充电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充电速度快、自放电率低等优势,对它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国内外皆十分活跃,目前已然成为最受关注、产量最高的消费类电池品种。由于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大功率的特点,被认为是交通工具的动力储能电池的最理想之选、最具潜能的一个类型。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频发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学电池,由普遍的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及其它便捷型电子设备和电器所用电池向航空航天、军事国防领域和交通工具所用电池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低成本、轻质小型、高性能、长寿命、大功率、高安全、绿化环保,目前正值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究不断地深入拓展,而电池隔膜虽不参与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但作为有着避免正负电极接触、持有电解液、允许锂离子通过这三个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其性能也会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表现产生很大影响,对电池隔膜进行研究开发、提高隔膜性能也将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仍主要为聚烯烃微孔膜,其具有厚度薄、力学性能好、耐腐蚀等优点,但由于聚烯烃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其耐热性差、与极性电解液的亲和性差及孔隙率低等缺点也不容小视,尤其是热尺寸稳定性差的严重安全隐患更是值得重视。为找到适合于应用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池隔膜,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无纺布隔膜和无机物增强的聚合物基隔膜。聚酰亚胺(polyimide/PI)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其具有极耐高低温、优良的介电性能、机械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稳定的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耐辐照性能等突出优点,静电纺丝制备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更是具有纳米尺度材料特有的优点,因此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将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吸液率、孔隙率以及离子电导率,是一种在隔膜应用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的新型材料。但是,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内部纤维结构松散,孔隙率将近90%,因而力学性能较差,仅仅不足1OMpa,远远达不到电池隔膜对机械强度的性能要求。为了提高静电纺丝法制备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力学强度,本文采用了同步水解-交联法,利用酸的刻蚀和催化水解作用,在纤维膜内部引入交联形貌的同时在纤维表面复合了二氧化硅,成功地制得了具有交联形貌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的力学强度和对极性溶剂的润湿性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拉伸强度从原来的6.24MPa提高到了 80.0MPa,且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化学稳定性和热尺寸稳定性仍然保持在很高的程度,并且吸液率、孔隙率、离子电导率均比Celgard2400隔膜更优,能够满足作为隔膜使用的性能要求。作为锂离子电池应用时,具有交联形貌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隔膜表现出了良好的充放电性能、较大的放电比容量以及多次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5C的大倍率放电时放电比容量仍保持80%以上,远远优于Celgard隔膜。因此,采用同步水解-交联法制备的具有交联形貌的Si02/PI复合纳米纤维膜是有潜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新材料。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造影在胃癌手术后早期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对822例胃癌手术后早期应用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及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上消化道造影
运用Kalman滤波方法对再入飞行器的跟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动力学噪声已知的情况下,给出了一种弹道系数的自适应估计方法;在动力学噪声未知时,给出了弹道系数和动力学噪声方差
通过对2014年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分析,根据频度、首要污染物分布、空气质量单项指数等判断,确定4项污染物PM10、PM2.5、SO2和NO2为研究目标,对他们浓度变
<正> 让·巴蒂斯特·萨伊(J·B·Say,1767—1832)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目
本文以NCEP-FNL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场,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0年12月29—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一次冷流暴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模拟结果分析此次过程的
目的:观察中药外洗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角化过度型足癣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用自拟中药方外洗,维A酸乳膏外搽治疗;对照组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渐进入协调发展的模式,这一现象在我国东部地区尤为显著。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