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语学习中,日语被动句一直是一个难点。迄今为止,国内众多的日语学者和专家,从日语研究和学习的角度出发,多次发表了系统探讨和分析日语被动句的论述文章,为母语是汉语的日语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日语被动句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而翻译作为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是用语言再创作的艺术,涉及两种或以上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字,通过对原文深入透彻的理解,再用纯粹的外文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而一些翻译大家,具备广泛的、历史的、社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的翻译作品,能比较确切的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主要情节。所以,本报告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的被动句例文,及其译文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几个译本的作者分别是: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文学翻译协会会长于雷;原北京大学日本文学系刘振瀛教授(已故);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知名教授,通晓日本语文及英国语文的学者尤炳圻,以及曾任日本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的胡雪先生。本课题中,笔者在借鉴论述日语被动句的书籍、文章的基础上,以《我是猫》这一文本和其几个译本为比较分析的对象,结合汉语被动表达式的使用规则,从翻译的角度阐述日汉被动句在句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探讨和分析出日语被动句在翻译成汉语时根据文脉、语境不同而采取的几种不同的译文的合理译法,最终得出日语被动态的汉译规则和对应形式。日语被动句,由被动助动词“れる”“られる”标记。寺村秀夫(1982)将日语的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这两种类型。王力和吕叔湘将汉语的被动句分为用“被、叫、让、给”等介词标识了的一般被动句和不带这些被动标识的意义上的被动句。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大概总结出以下几点一般性规律:日语里受动者是有生命体的这种直接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时,一般翻译成一般被动句,用“被”字强调被动的含义。日语中受动者是无生命体的这种直接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时,如果施事者是具体的物品或者抽象物,一般和汉语的一般被动句对应;如果施事者未出现,则和无标记的被动句相对应;如果日语被动句中动词是具有放置含义的词,则翻译成汉语时不对应被动句,而是对应存现句。日语里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时,既有与汉语被动句对应的情况,也有跟汉语主动句对应的情况。日语中的所有者间接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时,一般和汉语的有标识被动句(即一般被动句)对应。当然,文科不同于理科,翻译不同于算术,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被动句的翻译也不例外。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是以传神为主,这一点与同属于翻译范畴的科技、经贸翻译亦有不同。以上的归纳分析也只能说是一个一般性规律而已,绝不是准绳。关于日汉被动句的异同,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