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啄羽是指蛋鸡啄食同伴羽毛的一种非争斗性的异常行为。蛋鸡啄羽不仅带来动物福利问题的恶化,而且由于羽毛受到损伤和动物死亡率的升高,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光照强度、饲养密度、饲粮组成、饲养密度、应激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啄羽的发生。虽然多种因素都能够影响啄羽的发生,但对于引起啄羽发生的内在的原因仍不清楚。基于前人的研究工作,有两种假说通过对啄羽产生原因的合理解释而得到了普遍认可,其中一种假说认为,啄羽与觅食行为有关;另一种假说则认为与沙浴行为有关。本研究通过两个试验对不同饲养密度、不同的早期和后期生长环境、不同的饲粮纤维水平下蛋鸡啄羽行为的表现特点及规律进行观察,系统地分析了饲养密度、饲粮纤维水平和啄羽的关系,并着重研究了早期经验对蛋鸡啄羽行为的影响,同时对啄羽产生的动机基础做进一步的验证性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在试验1 中,使用未断喙的海兰白羽蛋鸡320 只。前三周采用地面平养的育雏方式,第四周开始进入育雏笼。在两个饲养阶段设置了两个同样的环境处理:即丰富环境(聚乙烯塑料块和沙子)和贫瘠环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 个环境处理分别为:早期丰富环境-后期贫瘠环境(ER-LP)、早期丰富环境-后期丰富环境(ER-LR)、早期贫瘠环境-后期贫瘠环境(EP-LP)和早期贫瘠环境-后期丰富环境(EP-LR);四个密度处理为D1:30 只/m2、D2:40 只/m2、D3:50 只/m2 和D4:60 只/m2,每个处理设置四个重复。行为观察从第5 周开始,试验使用瞬时观察法,每隔20s 采样一次。每天的观察时从上午的9:00开始,连续观察160min。在试验2 中,使用7 周龄的海兰白羽蛋鸡300 只。试验2 也使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本试验的处理因子有三:D—饲养密度,分别为15 只/m2和30 只/m2;F—饲粮纤维,试验动物使用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5%和8%;E—丰富环境,本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的两种丰富环境条件:其一为沙浴环境,即在每个单元笼地面面积的60%区域铺上干爽的沙子;其二为觅食环境,在提供聚乙烯塑料块的同时,在每个单元笼内放置黄色、粉色、绿色、蓝白相间和红白相间五种不同颜色的聚乙烯捻成的细绳。行为观察从第8 周开始,试验使用瞬时观察法,每隔30s 采样一次。试验结果试验1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对蛋鸡的啄羽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ER-LR、ER-LP处理组动物的啄羽行为分别低于EP-LR、EP-LP 处理组。环境因素影响啄羽的发生率,ER-LR、EP-LR 处理组动物的啄羽行为分别低于ER-LP、EP-LP 处理组。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动物的啄羽行为发生率随之增高。试验2 结果表明:处于觅食环境条件下的动物比在沙浴环境下的动物表现出更少的啄羽行为,同时表现出更多的觅食行为。随着饲粮纤维水平的升高,动物的啄羽行为表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动物的啄羽行为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①早期经验对蛋鸡的啄羽行为有显著影响,早期经验直接决定后期蛋鸡啄羽行为的表现强度。②饲养密度对蛋鸡的啄羽行为有显著影响。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蛋鸡啄羽行为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