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局部应用抗生素在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潜在的耳毒性作用、耐药性问题等使其疗效和应用受到限制。研发新的局部抗菌、抗炎药物尤其是含有中药成分的药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丹参酮是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其不但有改善循环,抗氧化的作用,同时还有抗菌、抗炎作用。有实验报道,丹参酮可以降低庆大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作用们。但丹参酮作为外用药局部应用时对化脓性中耳炎的抗炎、抗菌作用及对中耳腔和内耳是否存在耳毒性目前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把丹参酮的有效成分配制成滴耳液,进行中耳局部应用抗炎作用及耳毒性研究。我们的研究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鼓膜穿刺注入金葡菌菌苗制造豚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将丹参酮滴耳液滴入豚鼠中耳腔,观察其抗菌、抗炎作用及可能的机理。而后进行丹参酮滴耳液的耳毒性研究,证实其是否存在耳毒性作用。目的:1、探讨丹参酮在局部用于豚鼠急性化脓性模型中时其是否具有抗炎、抗菌作用;2、探讨丹参酮抗炎的可能机理;3、通过动物实验明确丹参酮是否存在耳毒性问题。方法:1、通过鼓膜穿刺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苗的方法制成豚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2、造模成功后分别用丹参酮滴耳液、生理盐水、氯霉素滴耳液滴入三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豚鼠中耳腔。分别在给药3天和7天后测定豚鼠ABR阈值,中耳炎性分泌物评分,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光镜下观察中耳粘膜冰冻切片的炎细胞浸润情况及高倍镜炎细胞计数;3、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中耳腔IL-1β的表达,研究其抗炎机制;4、通过对照研究,观察豚鼠中耳腔给药1周、2周后中耳腔冰冻切片、耳蜗扫描电镜、耳蜗铺片等结构的变化,从而明确丹参酮局部用于中耳时是否存在耳毒性问题。结果:1、丹参酮滴耳液的抗炎研究发现,丹参酮滴耳液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用药3天和7天后,其ABR的阈值、中耳腔脓性分泌物评分、细菌培养菌落计数、高倍镜下炎细胞计数等各项指标均较生理盐水组低,其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丹参酮滴耳液组炎细胞浸润要轻;2、丹参酮滴耳液组和氯霉素滴耳液组比较,用药3天后,ABR阈值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7天后丹参酮滴耳液组阈值降低,其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耳腔脓性分泌物评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细菌菌落计数,高倍镜下炎细胞计数丹参酮组均较氯霉素高,其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生理盐水组可见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但丹参酮滴耳液组和氯霉素组均未见到其表达;4、在正常豚鼠中耳用药7天和14天后,丹参酮滴耳液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未发现中耳腔和内耳解剖结构上明显改变。结论:1、丹参酮局部应用于化脓性中耳炎时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2、丹参酮抗炎作用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来实现;3、丹参酮无中耳和内耳的耳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