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教育主体假设理论及其在相应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论文首先考察教育实践中主体的命运,进而揭示教育主体假设理论的局限性,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路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主体假设理论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理论。教育实践中的生命被假设为主体,而有待学习的知识成为客体。知识教育致力于确定性的寻求。这样致使教育教学以确定性知识为对象构筑了一个客体世界。于是,作为主体的生命被异化,生命作为存在被遮蔽和遗忘。教育实践中生命的主体假设困境一方面来自于教育理论中主体研究的局限,另一方面来自于现代社会中主体主义的无孔不入。而它们的共同根基是主体哲学。主体哲学是现代性的基础。然而,主体哲学自身却遭遇了诸多困境。其中有两个根本性的:一是作为认识的主体自身被异化,二是主体作为存在被遮蔽和遗忘。为此,教育理论和实践对生命的理解需要从认识论回到存在论。从存在论的视角来看,生命是时间意义上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是可能的存在,是超越的存在,是不断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存在。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理解生命,其基本路径大致有三:一是教育目的指向生命之“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这一生命的存在形态可分为三种:作为类意义上的生命,作为群体意义上的生命和作为个体意义上的生命。在类的意义上指向生命之“在”,意味着教育超越知识本位;在群体的意义上,意味着教育超越学优生与学困生的二元对立区分;在个体的意义上,意味着教育超越空间优先。二是教育内容凸显知识的不确定性,解构以确定性知识构筑的客体世界。三是教育过程注重以知识“敞亮”知识对象。上述研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可以明晰当下教育改革中的若干难点和热点问题,并为其提供解决的基本路径。当下教育改革面临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难点问题:一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中小学生创造力缺失。究其本质,这些问题主要根源于教育主体假设的理论和实践。因此,它们解决的根本路径在于超越教育主体假设的理论和实践,回到存在论的意义上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