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同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自兴起迄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信仰者通常被人称为穆斯林,据目前的统计,全球的穆斯林大约已近十亿。在近几十年中,人们可以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对于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在当今的世界媒体中,只要人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收听广播、登陆网络,有一个词语就会频繁地出现在眼前:“圣战”。人们可以注意到在世界各地,以“圣战”为名的组织层出不穷,而各类打着“圣战”口号的活动也是连续不断。这一词语与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似乎总是与爆炸、绑架等暴力事件相关联。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提到“圣战”立刻就会想到穆斯林、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还有各种各样的暴力活动。那么,“圣战”到底具有怎样的含义?是否伊斯兰教就是崇尚暴力的?“圣战”本来是一个阿拉伯语的词汇,是阿拉伯语词“(?)”的意译。从最初阿拉伯语的词根来看,该词表达的意思是“努力、尽力、奋斗”,在广大的穆斯林看来,这个词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即为真主而奋斗,他们对于该词被西方人译为“圣战”往往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的译法过分突出了“为宗教而战”的含义,是西方媒体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中世纪基督教所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带有掠夺和侵略的含义。因此,他们倾向于使用音译“吉哈德”,认为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该词的含义。对于“吉哈德”的内涵的理解,首先要从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来看。“吉哈德”的含义是伴随着伊斯兰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伊斯兰初创时期,“吉哈德”是作为捍卫宗教的手段而出现的,而到了对外征服时期,“吉哈德”成为了对外扩张的武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主道而战”成为每个穆斯林应尽的义务,这在《古兰经》中都有明确的表述,不仅可以获得战利品,而且在来世可进“天堂”。正是在这样的信仰支撑下,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广大穆斯林南征北战,开创了极盛的伊斯兰帝国,并且在此过程中,确立并充实了“吉哈德”思想,使其在伊斯兰教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而随着对外征服的逐渐结束和疆域的稳定,“大吉哈德”和“小吉哈德”的概念逐渐凸现出来,从而使得“吉哈德”的“征战”色彩趋于弱化,而精神上的“吉哈德”——加强宗教信仰、提高宗教认识被加强。由此,被大多数正统穆斯林教法学家所认同的“吉哈德”理论确立下来了。中世纪前期基督教徒所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对于东方的广大穆斯林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他们打着解放宗教圣地的旗号,对东方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侵略和掠夺。在对抗基督徒的斗争中,首先是赞吉王朝的创立者认识到了“吉哈德”的重要意义,并广为宣传,将它作为对抗西方侵略的思想武器,随后,阿尤布王朝的奠基者萨拉丁扩展了“吉哈德”理论,并最终打败了西方的十字军,收复了圣地,成为了穆斯林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此后,中世纪著名的穆斯林学者泰米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自己的“吉哈德”思想,里面的某些观点对后来的穆斯林极端分子和政府反对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自己也成为了在伊斯兰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到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阿拉伯国家相继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受到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压迫,西方的价值观也不断地侵蚀着阿拉伯国家的社会风气。面对这种情况,伊斯兰的“吉哈德”思想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按照历史时间的排列,沙特的瓦哈比学派、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创始人哈桑·班纳、印度学者毛杜迪、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库特卜、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和埃及“圣战者组织”的创立者法拉吉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吉哈德”思想,从发展方向看,“吉哈德”思想逐渐趋于暴力,并且沦为宗教狂热分子的思想武器。如果说传统的“吉哈德”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内涵,目的是复兴宗教和宣扬宗教的话,那么当今的“吉哈德(圣战)”口号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实效性,虽然打着“宗教”的旗号,但是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已经和宗教毫无关联,完全成为了为特定政治利益服务的工具。对于“吉哈德(圣战)”的理解,一直以来在西方学者和穆斯林之间都存在着分歧,尤其是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不断有伊斯兰组织发出“圣战”的口号,其中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发出的“圣战”口号最为引人注目,这些都引发了穆斯林世界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尖锐矛盾。因此,可以说,廓清“吉哈德(圣战)”的内涵,对于理解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矛盾分歧,把握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都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