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调查,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RA在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的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以便更有效地选择防治RA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对2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进行一般资料及四诊资料的收集,进而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总结出该研究中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本病以40-60岁的为多见,共占65.52%,各证型在不同年龄段间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x2=20.391,P<0.05);2各证型的性别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0.684,P>0.05);3寒湿痹阻证与湿热痹阻证病程较短,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分别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三者病程较长,三种证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双手X线分期以Ⅱ期为最多见,Ⅳ期少见。各证型在X线分期的构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0.507,P<0.05);5中医证型与类风湿因子(RF)、动态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中,中医证候类型在年龄、病程上主要表现为:年龄较轻时,主要以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痰瘀痹阻证、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所占的构成比不断增加。在病程方面,寒湿痹阻证与湿热痹阻证病程较短,痰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三者病程较长。2本研究中,以湿热痹阻证和痰瘀痹阻证两者在五个证型中占重要比例。3本研究中,五种证型双手X线改变主要以第Ⅱ期最多,Ⅳ期少见,其中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以Ⅰ、Ⅱ期较多,痰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以Ⅱ、Ⅲ期为多。4本研究中,五种证型在RF、CRP、ESR、PLT这些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些相关实验室指标可能主要反映的是RA的疾病特点,而很难反映RA的证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