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制备高分子微球的方法有乳液聚合、沉淀聚合和悬浮聚合等,但是这些方法都需要使用稳定剂或乳化剂,微球中残留的乳化剂会严重影响微球的后续使用性能。传统的功能化微球制备反应步骤较多,工艺繁琐,且容易带来额外的溶剂污染。本课题结合光聚合和悬浮聚合的优势,先制备出表面残余丙烯酸酯双键的微球。然后利用微球制备过程中的稳定剂聚乙烯亚胺作为后期微球功能化过程的表面修饰剂,从而制备出表面氨基化修饰的高分子微球。整个微球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的反应体系简单,设计合理,反应能耗低,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力。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悬浮光聚合的方法制备出表面含有丙烯酸酯双键基团残留的聚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PTMPTA)微球。研究了反应体系中的各种变量和微球的平均粒径、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乳化机械的剪切速率或油水质量比(其他因素不变)可以控制微球的平均粒径,微球平均粒径最小为7.5μm左右;增大引发剂的浓度,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其他条件不变)都可以增加微球的产率,产率最大可达到80%。2:利用微球表面残余的丙烯酸酯双键和聚乙烯亚胺(PEI)上的伯胺基进行迈克尔加成,一步法简便的实现PTMPTA微球表面的氨基化。利用氨基化的PTMPTA微球进行铜离子(Cu2+)吸附实验,探究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初始Cu2+浓度对微球吸附能力的影响。pH为5时,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为最高40.5 mg·g-]。吸附经过60 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满足假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Cu2+初始浓度越大,吸附能力越强,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说明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剂经过5次吸附-脱附的循环实验,吸附能力依然可以达到 35.8 mg·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