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而主观幸福感又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当前中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大学生群体与整个社会的融合和谐,这就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为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好地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并制定系统、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本研究对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自尊量表以及助人任务测量对上海、河南两地28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贫困大学生142名,非贫困大学生140名,并作了对照研究。为了补充和完善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了访谈研究,从上海各高校随机选取了3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进行信息的收集。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以及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状况;2、贫困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自尊基本状况;3、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4、贫困大学生诸影响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5、大学生助人行为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1、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不显著。 2、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获得情况总体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男、女贫困大学生在支持利用度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要高于男贫困大学生;来自城市与农村的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3、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