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是中国“三农”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本文试图以蔬菜良种技术作为切入点,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研究法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水口镇的平善村作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对有关传统蔬菜与良种蔬菜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对比研究,考察分析了村寨蔬菜品种变迁过程中的系列变化。 村民引进良种蔬菜,经过了一个从拒绝、怀疑、试验再到认可接受的过程,引进良种蔬菜后,蔬菜品种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村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重人情、讲“面子”,其日常饮食与节庆饮食中的蔬菜角色发生变化。蔬菜可视为经济活动的一种媒介,以前村民将传统蔬菜作为市场出售与交换的重要资源之一,现今蔬菜转向村民的自给自足,村民出现蔬菜的市场消费行为,对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蔬菜是社会关系建构的一种媒介,蔬菜作为互惠礼物,邻里亲友之间的“送种”“借种”“送菜”“尝鲜”的行为,加强了彼此的情感联系。在性别分工方面,男性因其胆识、知识储备高于女性,在良种蔬菜种植过程中,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使男性走进菜园,女性更依赖男性。因其年龄差异,妇女表现出对现代农业技术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年轻人基本上自己就能解决农业技术问题,而老年人面对现代农业技术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向他者寻求帮助。 民族村寨蔬菜品种的变迁始终伴随着整个村寨的社会变迁,展现出外来技术文化与本土技术文化不断进行调试整合,我们应该客观认真地对待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