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结核病目前仍然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HIV、疟疾一同被WHO列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公共健康难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之一。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播。由于结核病潜伏期长的特点,传统流行病学方法对于研究结核病的传播特点具有很大局限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区分不同的结核分枝杆菌,并结合传统流行病学研究建立的分子流行病学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结核病的传播特点,为有效控制结核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研究应用分子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多重感染问题,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及传播提出了新的思考。结核病患者在不同的发病部位或者在同一病程中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称为多重感染。多重感染的研究对药敏结果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评价,分子流行病学数据的解释,对结核病的控制策略以及疫苗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一种新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法——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单元(VNTR)基因分型方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多重感染,并估计了上海地区普通结核病人群中结核病的多重感染率。首先选择Mtub21,QUB-18,QUB-11a,OUB-11b,MIRU26,VNTR3820和QUB-26这7个VNTR位点,这一组位点对上海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区分力,本研究中选择并优化这7个位点对上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基因分型。首先评估了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单元(VNTR)方法在结核病多重感染研究中的可行性。选择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CDC)结核病防治科1999年~2004年收集保存的菌株中,找出在同一治疗疗程中患者前后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改变的病人共22例,从菌株库中取出保存的22例病人患者的首培分离株,活化培养获得菌落,煮沸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对菌落磨菌铺单菌落并在4~6周后收集每个分离株30个单菌落。用该VNTR方法对22例患者的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找出其中多重感染病例。每个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结果与该分离株的30个单菌落的基因分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22例患者用VNTR方法直接对分离株提取的DNA分型结果发现有2例病例存在两种不同的VNTR型别,提示是多重感染病例。与单菌落分型结果比较,该两例分离株的30个单菌落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基因型,两种不同基因型单菌落的比例分别为24:6和29:1。验证了直接从分离株中鉴定多重感染的可靠性,建立了直接从分离株中鉴定多重感染的快速有效的VNTR方法。对2006年1月到2006年12月松江区、崇明县的249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的分离株,用建立的VNT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有14例分离株中存在两种不同的VNTR基因型,表明这14例患者分离株中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的多重感染。因此,本研究中入选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多重感染率为5.6%(14/249)。对14例多重感染病例与235例单一感染的病例比较分析发现,初治病人的多重感染率为4.1%(9/217),而复治病人的多重感染率为15.6%(5/32),初治病人的多重感染率与复治病人的多重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治病人比初治病人更容易产生多重感染,是多重感染的高危人群。多重感染病例与单一感染病例在病人的年龄,性别,耐药情况和转归情况等因素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北京基因型菌株中有7例菌株是多重感染菌株,多重感染率3.5%(7/200)。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有6例菌株是多重感染菌株,多重感染率12.5%(6/48)。比较北京型菌株的多重感染率和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多重感染率结果表明,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比北京基因型菌株更容易产生多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