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夏季中层对雷达波的反射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_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是夏季在高纬度地区用甚高频雷达观测到的很强的雷达回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首先被Ecklund、Balsley和Czechoesky等人发现。PMSE现象引起了中高层大气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对产生PMSE现象物理机制的研究中,目前提出的理论主要有:传统的湍流理论,加强Schmidt数的湍流理论,尘埃等离子体散射理论和尘埃(电子密度)孔洞散射等。其中最流行的理论假设是:散射是由中性湍流驱动的电子结构引起的。在VHF以及更高频段的要求是尘埃粒子的尺寸或尘埃电荷数足够大,使湍流的对流扩散区通过加强Schmidt数而扩展到足够大。然而在UHF频段(EISCAT Radar 930MHz)测量结果表明:大的尘埃电荷数与稳定模型和间接测量自相矛盾。目前普遍认为中层带电尘埃在产生PMSE过程中毫无疑问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关键尘埃粒子的大小、尘埃电荷数以及密度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实际的物理机制仍然不清楚。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从分层媒质的波传播理论出发,在忽略各项异性的前提下,研究了夏季极区中层顶的电磁波反射特性。火箭探空实验结果表明,夏季极区中层顶的电子密度、尘埃电荷密度均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在火箭探空数据的基础上,我们从传统等离子体和尘埃等离子体两种理论出发,分别计算中层顶的反射系数和信噪比等,结果表明:1)电子密度和充电尘埃数密度分层结构反射雷达波形成的回波强度足以解释中夏季回波(PMSE)的强度;2)传统等离子体理论计算反射系数和信噪比与尘埃等离子体理论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 3)尘埃离子浓度的大小不是不是引起雷达强回波的直接原因,其浓度变化引起的电子浓度变化才是引起雷达强回波的直接原因。
其他文献
相位解包裹技术能够反映出一幅图像的真实相位信息,这对干涉图像处理来说是一个前景很广阔的技术,那么对于不同的包裹相位,我们可以根据事实情况选择不同的相位解包裹算法,当
为解决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条件下的小麦播种机具粘附堵塞严重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小麦气力射播技术理念,通过自行研制的气力射播试验装置将小麦种粒经加速气压加速后
有机分子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易修饰性,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合成具有特定性质的功能材料。PPV及其衍生物具有苯环和双键交替的易离域化的π电子共轭结构和可掺杂性,其结构易于剪
为进一步明确和提升胡麻脱粒物料分离清选机作业性能,研究胡麻脱粒物料各组分在分离清选过程中的运移规律及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耦合的方法对作业装置内胡麻脱粒物
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转向时常造成土壤的堆积和破坏,同时其转向性能也受到土壤特性的影响.该文研究了传统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变速箱的单边制动转向和直线进退原理,开发出具
针对目前植物布局的控制方法大多基于专家经验或田间试验.尽管专家的经验模型简单、实用,但是它往往针对的是某特定地区的某些品种,而对其它地区则不适用,因而普适应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