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阵列电极技术介于微区电化学技术和传统电化学测试方法之间,它是一种由常规电化学方法与微探针技术相结合而成的技术手段。区别于传统电极(工作面积100 mm2以上),阵列电极表面的每根金属电极的工作面积仅为0.785 mm2,因此该电极也被定义为阵列微电极。阵列微电极技术由于具有检测速率快,数据精准度高,区域分辨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揭示金属材料及涂层局部腐蚀行为的重要技术方法。由于此类电极的制备工艺复杂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通量材料失效过程模拟和高通量实验技术(2017YFB0702100);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16DZ22606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阵列电极技术介于微区电化学技术和传统电化学测试方法之间,它是一种由常规电化学方法与微探针技术相结合而成的技术手段。区别于传统电极(工作面积100 mm2以上),阵列电极表面的每根金属电极的工作面积仅为0.785 mm2,因此该电极也被定义为阵列微电极。阵列微电极技术由于具有检测速率快,数据精准度高,区域分辨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揭示金属材料及涂层局部腐蚀行为的重要技术方法。由于此类电极的制备工艺复杂,对金属基材质量要求严苛,成品率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阵列微电极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本文分别制备Q235,45和T9碳钢的单一成分阵列微电极和同时含有这三种碳钢且按照4:3:3的面积比进行梯度排布的阵列微电极。基于阵列微电极技术,辅以常规电化学方法,微区电化学技术,微观形貌表征以及理论计算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碳钢在不同环境条件中的腐蚀特征和规律,期望进一步拓展该技术在不同腐蚀条件下对金属材料的检测与应用范围。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单一成分和梯度成分的碳钢阵列微电极研究了 Q235,45以及T9碳钢在25℃于3.5wt.%NaCl溶液中的局部腐蚀行为。结果发现:三种碳钢的局部腐蚀强度为:45>Q235>T9;在成分梯度分布的阵列微电极中的T9碳钢表面的平均阳极电流比T9单一成分阵列微电极表面的平均电流高出1个数量级,并且成分梯度阵列微电极中的T9碳钢表面被腐蚀的尤为严重。微观SEM图谱佐证了该实验现象。研究表明阵列微电极技术能够对三种碳钢在室温条件下于3.5wt.%NaCl溶液的腐蚀行为规律及其特征进行准确表征。2、利用单一成分的阵列微电极对Q235,45以及T9碳钢材料的缝隙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半覆盖缝隙结构下,三种碳钢对缝隙腐蚀的敏感性强弱顺序为:Q235>45>T9,全覆盖缝隙结构下,三种碳钢对缝隙腐蚀的敏感性强弱顺序为:T9>45>Q235。SEM图谱佐证了该实验结果。阵列微电极技术能够表征和揭示三种碳钢于3.5wt.%NaCl溶液中的缝隙腐蚀规律并且进一步丰富缝隙腐蚀理论。3、采用成分梯度分布的碳钢阵列微电极研究三种碳钢在不同温度下的3.5wt.%NaCl溶液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温度为60℃条件下的测试初期,T9碳钢表面为主要阳极电流区,45碳钢和Q235碳钢表面则为阴极电流区。8小时后,45碳钢所在位置成为新的主要阳极电流区,T9碳钢表面转变为阴极电流区。当温度升高至80℃,阳极电流区不断变化转移的速率更快,总体规律为:T9,45,Q235碳钢所在电极中的位置依次交替成为主要阳极电流区,其中T9碳钢表面是被腐蚀最严重的区域。宏观腐蚀形貌图和SEM图谱均能印证该实验现象。研究表明阵列微电极可以较为准确的记录碳钢在3.5wt.%NaCl溶液体系下的“极性反转”现象。4、在Q235碳钢阵列微电极表面制备4种硅烷膜,基于阵列微电极技术以研究Q235碳钢在不同膜层保护下的腐蚀行为。阵列微电极技术,交流阻抗以及动电位极化曲线对试样初期测试的结果表明,4种硅烷膜表面的平均电流分别为:1.66×10-6A,6.02×10-7A,2.48×10-7A,2.31×10-6A;电荷转移电阻分别为:1980Ω,2130Ω,4768Ω,1732 Ω;自腐蚀电位分别为:-0.442 V,-0.386 V,-0.217 V,-0.474V;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2.36×10-6A·cm-2,8.77×10-7 A·cm-2,1.74×10-7 A·cm-2,5.67×10-6 A·cm-2;由此可见阵列微电极技术与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的测试结果相一致,能够准确筛选出耐蚀性能最优的第3种硅烷膜,同时,微观形貌图谱也能很好地佐证阵列微电极技术及其他电化学方法的测试结果。5、基于阵列微电极技术和双电极电偶原理,分别构造不同氯离子浓度的薄液膜测试体系,对Q235碳钢和H62黄铜电偶对在该环境下进行测试,发现该电偶对在3.5wt.%NaCl薄液膜体系中,Q235碳钢的平均电流密度达到最大,为3.17× 10-5 A·cm-2;受H62黄铜影响的电偶腐蚀效应γ=14.74;利用Comsol软件中的Corrosion Master模块预测了 Q235碳钢-H62黄铜电偶对在该浓度薄液膜条件下发生最严重的腐蚀,其最大腐蚀电流值可达3.62×10-5A,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规律一致。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Amorphous Cell模块构建不同NaCl浓度的液膜模型,介电常数的虚部随液膜中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意味着液膜传递和转移电荷的能力逐渐增强,对金属腐蚀的程度更严重。因此,理论计算所提供的模拟分析与阵列微电极测试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与融合,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网络闭合控制回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并且已经广泛地使用在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军事系统等领域。控制回路中网络的引入会给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带来新的挑战。反馈回路中网络诱导时延会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和稳定性,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已经有大量成果研究如何消除、补偿或抑制时延的消极作用。然而,有几类振荡系统在没有输入时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色谱型方程组的Riemann问题和波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特征方法我们分析了该方程组的Riemann问题的解,以及可能出现的基本波,特别地,会出现一类非经典解,也就是奇异激波.然后对初始值做小的扰动,即初值为三片常数状态时,通过讨论波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可以构造该色谱方程组的扰动的Riemann问题的整体解.可以观察到当初始值有小扰动时该方程组的Riemann解是稳定的.最后我们研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数学物理中出现的一些非线性可积方程.通过采用Riemann-Hilbert方法和一些拟设的算法,构造了这些方程丰富的精确解.首先,在第一章中简要介绍了孤立子理论和可积性,以及在这一领域中应用的一些经典的求解方法.然后,给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在第二章中,首先引入与2×2矩阵谱问题相联系的五阶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在无穷远零边界条件下,将谱问题与时间发展式转化为理想的
近十多年来复杂动力网络同步及其控制受到不同学科领域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它在科学和工程的许多领域,包括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神经元网络和社交网络等无数复杂网络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随机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中,自然地随机因素的影响对于复杂动力网络的建模,分析与控制是不缺少的.因此,随机复杂动力网络的同步及其控制已成为近年来一项极具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本文的工作是研
目前为止,当一个随机微分方程(组)的系数满足全局Lipschitz条件或者同时满足局部Lipschitz条件、线性增长条件时,其精确解的存在唯一性已得到了充分的研究.然而对于大多数的随机微分方程,线性增长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格的.当线性增长条件被更为宽松的Khasminskii条件代替时,随机微分方程解析解的存在唯一性也已被证明.对于大多数的随机微分方程,很难写出其精确解的解析表达式,数值计算成
瞬态三维电子散斑干涉技术(3D-ESPI)是同时采集三个分量的电子散斑干涉图,再通过数据处理和数据合成物体三维变形信息。利用电子散斑干涉图像携带物体表面位相信息的特性,可以测量物体材料的应力、应变、振动等性能参数。由于该技术的三维性、瞬态性及高灵敏度等特点,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分光的电子散斑干涉瞬态三维变形测量方法,并应用于研究物体表面的瞬态三维变形测量。该方法采用红绿蓝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隶属于凸几何分析,致力于研究Brunn-Minkowski理论中的仿射等周不等式与Minkowski型问题.仿射等周不等式主要研究凸体的一些仿射不变量的极值问题,在信息理论和分析不等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Minkowski问题是凸几何分析、偏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主要研究其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正则性,其解在建立一些分析不等式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强有力工具.本论文围绕
攀枝花地区已探明钒钛磁铁矿资源量93.9亿吨,是全国最大的钒钛精矿供应基地。目前采用强磁-重选-浮选-电选的工艺进行分选,每年获得品位51~55%的钒钛磁铁精矿1500万吨,产生近700多万吨的选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40%。由于选矿技术和钒钛回收工艺、设备的相对落后,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尾矿中仍有10%以上的Ti、Fe元素及少量的Co、Ni、Sc和Ga等稀贵金属元素未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极大的
本文旨在揭示后殖民时代印尼政治变革的三个不同阶段。为了达成此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印尼政治如何从议会民主制转向“指导民主”制(guided democracy)?为什么会出现该政治体制的改变?导致两大政体更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决策执行中有哪些风险?这些决定如何影响印度尼西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将“后殖民时代”的时段从议会民主时期延伸至指导民主时期。本文的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主义考据和社会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前人基础上对《小雅》中《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小宛》、《无将大车》、《小明》等七首西周晚期诗作的诗旨作了专题考论。论文分正编和附编两部分。正编是研究的主体,由绪论、正文、结语构成。绪论先陈述了研究的缘起,再通过对相关研究的述评,引发出本文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四章,依次对七篇诗作的诗旨进行考证。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