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不是A,而是B”是一种常见的语法句式,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1.学界对“不是A,而是B”的语法关系存有争议且该句式的本体知识研究较为理论化,不能直接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2.在对外汉语研究中没有文章是专门分析“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偏误的;3.从汉语教材对“不是A,而是B”句式的编写来看,教材对该句式的解释较为简单且不全面,以及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解释意见不一。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不是A,而是B”句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偏误分析法、语料库研究法和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对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偏误分析。本文首先结合了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句法成分构成、语义关系和语用特点三方面对“不是A,而是B”句式进行了有效的整理和归纳:“不是A,而是B”句式中的A和B在句法成分构成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可以是语素+语素、词+词、短语+短语或者词+短语,其中词性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从“A”和“B”的语义关系来看可以是纠正反驳义、解释说明义、转折义、递进义;从语用角度上来看,语义关系是“纠正反驳义、解释说明义和转折义”的“不是A,而是B”句式属于语义否定,语义关系是“递进义”的句式属于语用否定,并且该句式具有反预期性和主观性。本文继而结合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情况进行了相关统计。根据偏误分析理论,将留学生习得该句式的偏误类型分为遗漏偏误、误用偏误、误加偏误、错序偏误和多重偏误,其中对遗漏偏误、误用偏误和误加偏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接着,笔者又对留学生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汉语的复杂性、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三方面分析了偏误原因。为了了解“不是A,而是B”句式的真实教学情况,笔者还运用了访谈法对在职汉语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不是A,而是B”句式提出了针对性,具有可实际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