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一,“象德”是《乐记》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乐记》凡六千余字,于“乐”之具体判断规定也多达二十余条,综而观之,“象德”“内(或敦)和”是其最要紧处。前人研究《礼记·乐记》,专论“内和”的多,专论“象德”的少(400多篇论文中只有1篇,还相当肤浅)。“象德”至少包括本体论:“乐者,所以象德也”;作品论:“德音之谓乐”“乐章德”;创作论:“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夫乐者,象成者也。”;功能论:“民之行法象君之徳”、“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等四个组成部分。本体论强调以“象德”为乐,作品论强调以象章德,创作论强调使德成象,功能论强调以象致德。本文重点探讨以象致德的功能目的论和以象章德的创作方法论,并进一步探讨“象德”观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关联。最迟至周公制礼作乐,“德”的观念就逐渐融入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当中,并成为社会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象德”观一方面认为“礼乐”必须合乎“德”,音乐应该表现伦理道德,强调音乐的社会功用,另一方面需通过“乐象”的形式来表现“德”。“象”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重要起点,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巨大的承载指涉作用。“以象比德”思想以儒家礼乐文化为核心,以“象”为中介,关注德教和礼乐文化的关系,沟通了“艺”与“德”、“乐”与“礼”之间的关系。在此,“象”兼具象征符号和深层结构双层涵义,其内在寓意体现在“象喻”思维方式中。《乐记》赋予声乐之象以广泛的象征意义,《乐记·乐象》篇谈及“乐象”这一特殊的“象”,其中言及音乐形象的意义,更是以“德”为归:“乐者,德之华也”,“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象》)《乐记》中以“象德”为目的的政教功用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文学作品思想内容方面,追求“正中无邪”的“平和之德”,“唯乐不可以为伪”要求遵循艺术创作的真实性和尚用性。在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方面,《乐记》中多次提到“文”或者“质”,文作为形式亦是为表现乐之德,而礼尚质,所着重之处亦是有德之音,文质的内在涵义也是以德为归。《乐记》推崇彰显古代帝王美好贤德的古乐和雅乐,贬斥新乐和奸声,将音乐附会于社会道德之上,抹杀了文艺的审美功用,对“原道、征圣”的复古思想有深远影响。“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提出标志着《乐记》艺术规范的最终确立,“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强调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其内在素养决定作品最终能否得以完美呈现,兼顾到了文学创作中的“德言”论。
其他文献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由于去战国、秦朝不远,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汉初思想文化特点在《淮南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废名是一位禅意深远,诗意朦胧,语意晦涩,具有独立精神人格和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在人才辈出的现代诗坛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名禅宗爱好者,他在面对苦闷和悲哀时,总能以
“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是合理选择、创生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纬度;散文的体式特征、语体
高密度聚乙烯生产过程中,采取最佳的生产技术控制,提高聚乙烯产品的收率,降低化工生产的各种能量消耗,促使高密度聚乙烯的生产获得更大的进步。不断研究和应用新的技术措施,
谢朓出守宣城只有一年多时间,却是创作的鼎盛时期。《文选》共收谢朓诗文二十三首,其中七首作于宣城时。谢朓流传至今的诗歌共有一百八十首,除去四言诗二十八首,乐府诗四十二
多年来的命题写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致使学生写作陷入了某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最终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自主拟题等多个方
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加上无法逾越前人的成就,杜甫批评在整个晚清处于衰落期。但杜甫批评却在衰落中孕育着新变。一方面,古典文学进入总结期,晚清文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志怪小说。他通过幻化的方式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花妖狐魅、鬼怪精灵形象,并以此展现了人与自然、人
本论文以《舞林争霸》、《舞出我人生》此类"新舞蹈媒体"的艺术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舞林争霸》、《舞出我人生》的艺术商业价值、创造理念等方面的共性与异性进行深入剖
礼仪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统筹安排教育内容,避免内容的缺失疏漏及重复交叉;在教学方式上应该进行多元选择,将课堂教育、模拟训练和日常养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