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模糊理论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家所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但是很少有人将模糊语言和政治外交语言相结合,从而分析其功能和应用.该文在收集的大量外交语言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外交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其语言上的语用规律及原因,由此得出外交人说话的真正意图.论文首先对前人的研究和模糊理论作了详细介绍.区分了模糊,歧义,概括性,多义性等概念,着重从心理学和认知学角度解释了模糊语言的存在,并且介绍了范畴理论和札德的模糊隶属度理论.在理论分析后,作者界定了外交语言的概念.该文中所说的外交语言均指政治外交语言.在处理政治外交事务时所出现的协议、公报、发言,甚至领导人之间的公务电话、电报等均属研究范围.外交语言从不把话说绝,永远留有余地的模糊性质正反映了外交的特殊目的-为了该国的国家利益.该文在大量例证的基础上,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对模糊性在语言上的实现做了分析,并从中找出了一些语用规律.语言是交际工具,有其相应的功能.在外交事务中,用模糊策略来表达观点或态度,不管是为了实现礼貌,不伤害对方的面子:为了创造和谐气氛,以达成协议;为了自我保护,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为了灵活,而有变通的余地,还是为了能策略地达到这些目的,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会直接表达观点,不会明白作出承诺,不会清楚表明立场.在对外交语言的模糊性作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后,作者选择了台湾问题进行了个案分析.美国在面对台湾问题-不管是对台湾地位问题的承诺,还是对台湾安全问题的承诺上,均采取模糊政策.该文从词汇、句子结构、以及篇章三个层面分析了模糊的语言实现.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性.美国既不会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承认台湾的地位,也不会站在台湾立场真地对其实行保护.所采用的材料来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声明、美国对台关系法,及其修改补充协定,以及就台问题的发言等等. 除此之外,该文作者首次尝试用模糊隶属度[0,1]的变化情况、得出3个图表,反映了50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美国对台问题从不采取1或0的立场,既不明确支持中国,也不明确支持台湾,总是处于0和1之间.隶属度越高,也就是越接近1,站在中国的立场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时,中美关系就会越好;反之关系就越差.从变化着的隶属度可以看出:1.隶属度不管怎么变,都是模糊的.2.中美关系是起伏不定的.3.模糊度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间,不同的国际环境,和不同的国家利益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美国运用模糊策略的出发点永远都是把该国的利益放在第一.此结论也适用于其他任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