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mistic Strain of American Naturalism in “The Open Boat”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蒂芬·克莱恩被誉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有《街头女郎麦琪》、《红色英勇勋章》和《海上扁舟》,其中短篇小说《海上扁舟》是克莱恩较为成熟的作品。但除《红色英勇勋章》外,其他作品并未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且多数人认为自然主义文学反映了悲观的宿命论和虚无主义,弱肉强食的残酷生存法则。但我认为《海上扁舟》所体现的人在自然面前不屈不饶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较为明显的体现了自然主义积极乐观的一面,体现了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中倡导的通过掌握自然法则改变个人与环境,达到更好的社会形态的理念,这在普遍被打上悲观标签的自然主义文学著作中比较独特。因此,本文以《海上扁舟》为文本进行分析,同时与其他美国自然主义小说进行对比,探讨克莱恩如何通过《海上扁舟》的两大主题体现自然主义文学中的乐观因素和积极的理念,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从理论根源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进行概述,对影响美国自然主义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做简要介绍。  第三章梳理出传统文学批评对《海上扁舟》的主题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对人的冷漠、人与宇宙的疏离、存在的虚无和荒诞这些消极悲观的主题。  第四章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方面探讨《海上扁舟》中的乐观因素。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海上扁舟》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与其他几部自然主义小说进行对比。  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海上扁舟》体现了自然主义文学的乐观因素,打破了传统研究对自然主义的悲观定义。且《海上扁舟》所体现的在悲观中坚持乐观,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欠缺的精神,因此自然主义的这种原则和目标对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成果,尤其是其经验主义哲学基础,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探讨隐喻翻译理论的原则及意义。由于客观主义长期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本文特别分析了源于客观
At the intermediate stage, the Chinese college EFL learners are apt to misuse English vocabula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L1.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a qual
英国现代奇幻大师J.R.R托尔金的著作《霍比特人》,自从2012年其同名改编的电影《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上映以后,引发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该作品于1937年出版发表,问世之初就
全文分导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共五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平、成长背景、创作历程,特别是对她写作影响颇深的布鲁斯伯里团体。此章第二部重点介绍小说《达
  本论文主要运用DRT理论,尤其是该理论中提出的可及性规则,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预指功能和回指确认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是否具有预指功能进行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