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意味着消费者数量变化并不会对公共服务数量产生影响,因此在现代公共财政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关于要素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讨论。然而,在政府提供的众多公共服务中,大多数并不完全符合公共物品所要求的条件,或者说只有极少数公共服务完全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在要素可流动条件下,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吸引可流动要素的基本手段之一,因此公共物品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并不否定公共服务的供给与要素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揭示要素流动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对应关系,深入考察要素流动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有必要分析这两个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地方政府如何按照要素流动的要求改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理论解释与政策依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分析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分析要素流动下公共服务的研究态势,为本文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二章为基于要素流动下公共服务的理论解析,分析了弹性的理论界定;第三章运用两区域模型对要素流动下公共服务供给弹性进行研究;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弹性进行研究;第五章在劳动力资本流动模型基础上,对不同要素流动下的公共服务弹性进行研究;第六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数据对部分结论进行进一步论证.最后为结论部分,梳理并重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就后续研究作出展望.本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以要素流动为切入点,在布坎南俱乐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公共服务供给弹性的概念;同时按照标准空间经济分析方法,以要素是否在空间流动取决于区域间要素收益水平的差异为前提建立了“两区域、两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要素(可流动要素和不可流动要素)”的非线性一般均衡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商品替代弹性、交易成本等变量在要素流动情况下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弹性的影响。为了讨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流动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弹性,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区域、两要素(资本、劳动力)”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讨论了劳动力流动无成本、有成本两种情况下,劳动力、资本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弹性。并利用中国1997年——2005年的31个省的数据,对公共服务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了理论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