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学习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造传统教学空间,创新设计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以改变学生的参与体验,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新兴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空间变革,使得学生的情感互动方式、标准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发挥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环境优势,整合教师教学法促进不同特征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本研究的目标。研究围绕着“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学生参与状态发生何种变化”、“教师教学理念、空间行为与感知学生参与的关系”、“学生的空间体验、适应特征与学生参与的关系”、“学习空间环境要素、教师教学法、学生特征如何综合影响学生参与”四个问题,采用质性与量性结合的方法探究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参与的影响机制。围绕着以上问题,论文开展以下研究:1.构建了研究理论框架。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学生参与影响模型和其它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空间—教师—学生—参与”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学习空间、教师、学生和学生参与四个框架要素。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在教师信念、行为驱动下,通过教师的教学法实施、学生体验影响学生参与。理论框架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的指导与参照。2.分析了教师信念、行为相关因素对学生参与的影响。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中,教师应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念,整合技术以实现有效教学。学习空间也是教师转换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实践场。实证调查显示,教师感知到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中学生参与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空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对教师感知学习空间中的学生参与有显著影响。3.调查了学生的空间体验、适应特征对学生参与的影响。学生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学习经历促使学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空间偏好和空间适应特征。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增强学生参与度,学生适应特征会影响用户体验,学生空间偏好、适应特征会影响学生的参与。4.综合分析学习空间环境、教师的教学法、学生特征等多种因素对学生参与的影响,形成了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参与的影响模型。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空间与教学法融合生成的泛在学习情境体验影响学生参与;学生的空间体验通过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参与;学生的空间偏好、适应等特征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进一步的影响因素效能、效益分析发现,学习空间与教学法融合途径对学生参与影响最为明显,学生空间体验与学习动机途径对学生参与影响有限,学生空间偏好、适应特征对学生参与有一定影响。对于学生的行为参与影响效益最为明显,而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参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