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篦,古称“栉”,即梳子和篦箕的总称。从考古发现来看,梳篦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石、玉质材料到后世的金属、木质、竹质及复合材料,造型品类蔚为大观,从中可见证历史上梳篦技艺的不断成熟和梳篦行业的繁荣。到现代社会,梳篦不仅作为梳妆用具满足了人们梳理头发的基本功能,也日渐以装饰品和收藏品的角色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生活。
常州梳篦历史悠久,从晋代算起已有1600余年历史,有“宫梳名篦”之美誉。明清时期,常州梳篦业呈现一片繁盛景象,充分体现了常州依托京杭大运河的区位优势。那时,梳篦制作所需的木材可以通过运河运输至篦箕巷,梳篦成品也可用水路运往全国各地销售。现在,常州梳篦作为常州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业已成为常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文化标志。
常州梳篦与养生文化、民间风俗紧密相关。其一,从常州梳篦所选木材到梳头习惯,都反映出人们对养生之道的深切体悟和认同。其二,与梳篦有关的民间风俗主要体现在传说、歌谣和常州本土的丧葬文化中。从木梳与篦箕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中也可以发现,常州梳篦在常州当地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特别在传说、歌谣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梳篦始祖的怀念和爱戴。在常州本地,梳篦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仅仅是梳篦工匠谋生的一个行当,而是常州人心中的“吉祥物”,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为土生土长的一门手工艺,常州梳篦在其艺术成就上不仅融合了梳篦工匠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包含了文人的风雅追求。这是由于梳篦的文化价值逐步提高,从而淡化了梳篦本身的实用价值。从历史上来看,常州梳篦具有从“俗文化”向“雅文化”转变的趋势。但在根本上仍属于“俗文化”的一个代表,其向“雅文化”靠近的过程,也是以“俗文化”为基础的。常州梳篦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无不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和引导,并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它的造型、装饰纹样和艺术手法也伴随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梳子的造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直梳、横梳和对梳三大类。其中以横梳和对梳最具艺术特色。横梳品类丰富,梳背的造型、纹饰多有变化,艺术性比较高。在对梳的造型中,以婚庆喜事为主题的对梳最具艺术特色。篦箕的造型大部分为联背形,主要特色为上下两面篦齿都十分细密,中间篦梁呈长方形并凸起,两侧均有粗大的边齿。
与国内外其他梳篦品类相比:常州梳篦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工艺精良,造型优美,但是,经营模式相对陈旧,没有形成高品位、高附加值的产品。常州梳篦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门类,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对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加以充分挖掘、利用,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