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艺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篦,古称“栉”,即梳子和篦箕的总称。从考古发现来看,梳篦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石、玉质材料到后世的金属、木质、竹质及复合材料,造型品类蔚为大观,从中可见证历史上梳篦技艺的不断成熟和梳篦行业的繁荣。到现代社会,梳篦不仅作为梳妆用具满足了人们梳理头发的基本功能,也日渐以装饰品和收藏品的角色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生活。   常州梳篦历史悠久,从晋代算起已有1600余年历史,有“宫梳名篦”之美誉。明清时期,常州梳篦业呈现一片繁盛景象,充分体现了常州依托京杭大运河的区位优势。那时,梳篦制作所需的木材可以通过运河运输至篦箕巷,梳篦成品也可用水路运往全国各地销售。现在,常州梳篦作为常州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业已成为常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文化标志。   常州梳篦与养生文化、民间风俗紧密相关。其一,从常州梳篦所选木材到梳头习惯,都反映出人们对养生之道的深切体悟和认同。其二,与梳篦有关的民间风俗主要体现在传说、歌谣和常州本土的丧葬文化中。从木梳与篦箕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中也可以发现,常州梳篦在常州当地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特别在传说、歌谣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梳篦始祖的怀念和爱戴。在常州本地,梳篦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仅仅是梳篦工匠谋生的一个行当,而是常州人心中的“吉祥物”,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为土生土长的一门手工艺,常州梳篦在其艺术成就上不仅融合了梳篦工匠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包含了文人的风雅追求。这是由于梳篦的文化价值逐步提高,从而淡化了梳篦本身的实用价值。从历史上来看,常州梳篦具有从“俗文化”向“雅文化”转变的趋势。但在根本上仍属于“俗文化”的一个代表,其向“雅文化”靠近的过程,也是以“俗文化”为基础的。常州梳篦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无不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和引导,并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它的造型、装饰纹样和艺术手法也伴随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梳子的造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直梳、横梳和对梳三大类。其中以横梳和对梳最具艺术特色。横梳品类丰富,梳背的造型、纹饰多有变化,艺术性比较高。在对梳的造型中,以婚庆喜事为主题的对梳最具艺术特色。篦箕的造型大部分为联背形,主要特色为上下两面篦齿都十分细密,中间篦梁呈长方形并凸起,两侧均有粗大的边齿。   与国内外其他梳篦品类相比:常州梳篦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工艺精良,造型优美,但是,经营模式相对陈旧,没有形成高品位、高附加值的产品。常州梳篦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门类,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对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加以充分挖掘、利用,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将重点关注昆剧服饰的艺术特色,以及昆剧服装的穿戴规制与特点。论文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昆剧传统剧目中的典型人物服饰(款式、色彩、纹样、面料、工艺)
本文从心理学、生理学、美学、情感化设计、设计艺术学等学科出发对儿童餐具产品设计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与论述,从而证实了儿童餐具产品设计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本文通过叙述涂鸦壁画发展历程,回顾其在美国兴起的时代背景,探讨事件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缘由。分析公共空间对于愈发走向公共艺术的涂鸦壁画的现实意义,阐述涂鸦艺
期刊
俗话说“衣食住行”,穿着打扮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平凡而又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中,服饰早已经形成了令我们世人为之倾倒的璀璨的艺术之光,成
本文对中国传统图形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内在的含义作出归纳,得出结论。这里主要集中地研究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在环境小品的设计中如何去体现其传统文化特征及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