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对西辽河平原农田土壤碳组分含量及其团聚体内分布的影响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4-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大有庄村进行。以常规旋耕灭茬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研究连续秸秆深翻还田(试验前已连续秸秆全量还田5年)对西辽河平原春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并以休闲草地为对照,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处理下0-30cm浅剖面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和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内有机碳分布。结果表明:  1、秸秆还田对西辽河平原春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西辽河平原春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两年的测产结果显示秸秆还田较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5.77%和17.3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上。吐丝期株高和展开叶片数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高于常规耕作,而穗位高和茎粗差异不明显。秸秆还田处理具有较高的物质积累量,吐丝前、后均较为显著。秸秆还田处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显著,相对具有较长的叶片持绿期,特别是在生长后期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提高。  2、秸秆还田对西辽河平原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秸秆还田处理对于各种养分的影响中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对于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于土壤磷素由于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活性较低,秸秆还田结合深翻耕作处理,相比常规旋耕5-10cm土壤速效磷的最大含量,显著增加了速效磷在整个0-30cm浅剖面范围内的均匀分布性,土壤速效磷的最大含量出现在中部10-15cm,并在25-30cm有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次高峰。  3、秸秆还田对西辽河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西辽河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背景值普遍较低,秸秆还田比起常规耕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截获,0-30cm浅剖面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11.26g/kg,是常规耕作的1.59倍,和休闲草地的11.00 g/kg相当,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都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平均每年秸秆还田在0-30cm较常规耕作多截获土壤有机碳0.70 g/kg,具有显著固碳优势,但是其稳定性却是显著低于常规秸秆不还田处理。  4、秸秆还田对西辽河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内分布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均是以2000~200μm大颗粒组团聚体占全土比例最高,达到了全土的43.32~51.02%,<2μm微小团聚体颗粒组占全土比例最少,仅为全土的3.33~4.89%。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2000~200μm大颗粒组团聚体占全土比例的提高。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μm颗粒组最高,200~20μm颗粒组最低。从全土有机碳在不同颗粒组的固碳量来看,各处理均以2000~200μm颗粒组固碳量最高,达到了全土的37.64-57.57%;秸秆还田处理在提高总有机碳含量方面,主要也是体现在以2000~200μm大颗粒组固碳量上。0-20cm总有机碳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常规耕作提高3.13g/kg,其中,2000~200μm大颗粒组固碳量增加2.96g/kg,2000~200μm大颗粒组固碳量占全土有机碳量比重增加了19.93%。  总之,秸秆还田结合深翻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打破土壤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养分下移,协调养分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在空间上的耦合,是适合西辽河平原当前农业发展实际的技术措施。
其他文献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他们对具体事物的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展开的,在对实际问题的观察、讨论、思考、研究等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的发展过程,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案等。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创新教学为主,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教学模式,构建生本数学课堂。想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建模,不能仅靠教师的教学,否则会影
背景: 为了借助教学研究提高老师教育科研水平,为了进一步促使老师的专业发展,也为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蓬勃而生。“说——上——评”活动如火如荼,“比武
期刊
本试验以常规植棉模式(TP)为对照,在沧州市轻度盐碱地(L)和重度盐碱地(H)研究了浅沟覆膜植棉模式(MO)(开15cm深的浅沟,地膜覆膜,膜上打孔播种)、基质育苗移栽植棉模式(SR)、短季棉植棉模式(SS)四种不同的植棉模式,动态测定了棉花根际土壤水分、电导率、棉花出苗率、成苗率、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LAI、主茎功能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MDA、SOD、POD、光合速率、荧光等形态及生理指标
律动,意即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受这种情感的影响,其身体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内容及旋律等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以表达内心所感受到的情感。幼儿这种天生的随着音乐
《劝学》中“輮以为轮”一句,教材注释为:“用煣的工艺把它做成车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对此解释,大家习以为常,少有异议。而笔者认为,这个注释至少存在着三大问题:一
期刊
《空气能占据空间》是教科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空气》的第2课,这节课是老教材上面的一节经典实验课。如何让老课焕发新的魅力呢,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趣味化,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展开,书香校园特色文化作为小学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在积极进行对校园环境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