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文中(1942年9月——1992年2月),是一位由大陆培养起来的,文革后期移居香港,并在香港成名的现代作曲家。由于屈文中的作品大都诞生在香港,因此许多大陆的音乐人、音乐学者对他的作品不甚了解。就其作品本身艺术价值而言,有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加以整理的。特别是他的声乐作品中,旋律具有很强的“可唱性”。在他的作品中传承了自“五四”以来,民族化风格创作传统的理念,并且他还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风格。力求“曲高和众”,使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一思路始终贯穿于屈文中的创作理念当中。本文共五章,第一章论述屈文中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第二、三章对屈文中的艺术歌曲分别从诗作与曲作结合特征、音乐的旋律、钢琴功能的发挥、以及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音乐分析; 第四章专门论述其合唱诗篇《黄山·奇美的山》,对该作品的题材与结构、音乐形象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五章,总结屈文中的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与创作理念所引发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对于屈文中及其作品进行专题评述的文章有5篇(详见附录一:‘参考文献’),如在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下册·现代部分),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以及颜廷阶(台)《中国现代音乐家传略》中均有涉及。目前笔者所获得的材料还有:台湾乐韵出版社为屈文中出版的两本乐谱,《屈文中艺术歌曲选》和合唱诗篇《黄山·奇美的山》; 另有屈文中写给汪毓和先生的信件8封; 还有港、台地区报刊刊登的屈文中的诗作、创作随笔以及各界对其创作的相关评论报道若干(详见附录一:参考文献‘港台报刊’部分)。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家之一的屈文中,由于他在两岸三地的特殊身份、经历,由于资料来源和跨地区艺术交流等条件所限,使得国内对屈文中的作品研究涉足不多。特别是作为学位论文性的课题研究,尚缺先例。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屈文中部分声乐作品的研究分析,从而使屈文中,甚至更多与之相同经历的“特区”音乐家们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并将其纳入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的一部分而被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