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及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gmtg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教育农民的重要性。彭湃作为我党早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在领导农民运动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海丰农村农民实际相结合,对农民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乡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促进了当时广东以及全国农民运动的向前发展。历史虽已远去,但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我们关注现实,也需要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当前,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给予物质支持,更需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业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此,本文对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及实践探索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并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以期为当前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本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阶级分析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彭湃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来源和现实依据。思想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理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现实依据包括时代背景、海丰农民的现实处境、个人实践经历三个方面。其次,梳理了彭湃进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分别是:从教育入手,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领导农民运动,深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提炼总结了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即原则、内容、方法。其原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农民利益诉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教育者示范引导作用;其内容包括革命理论教育、农民阶级觉悟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其方法包括:实事求是,循循善诱;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强化组织,凝心聚力。最后,论述了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一是有利于确立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即用正确理论武装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是有利于明确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三是有益于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即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史为鉴,通过对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过程、实践经验及当代价值的研究,使我们对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为新时代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在B(X)上给出了Lie中心化子的一种刻画,并分别在零积处,幂等元算子积处作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一些常用的符号,中心化子,Lie中心化子以及文章中
种群动力学因其重要性成为数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种群动力学的早期研究中,学者们常利用微分方程描述种群的发展过程.考虑到自然界某些瞬时的干扰因素,用脉冲微分方程来
算子空间理论是数学学习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科目,现阶段,经过广大学者的研究且已得到迅速发展.而通过泛函分析的学习,我们熟知投影是代数学习中的一种特殊算子且满足A2=A=A*,现
算子代数上的映射与算子代数的某些固有性质有着密切关系.为了进步探讨算子代数的结构,众多学者对可加或线性映射已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近来无可加或线性假设的映射引起
本学位论文主要运用变分方法,在Nehari流形上证明所讨论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基态解的存在性.绪论部分,回顾了本论文所讨论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发展过程及已有的结果.并提出
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不同学科门类的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识数据库层出不穷,如CNKI、Web of Science等,如何从海量的文献资源中迅速查找到自己研究领域的
第二哲学思想是由佩内洛普·麦蒂(Penelope Maddy)在为集合论公理进行辩护时提出的一种新的探究数学哲学的方式。麦蒂的整个思路主要体现在其2007年出版的《Second Philosoph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复杂系统都可以抽象成复杂网络,如生物蛋白质网络、社交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流行病传播网络等等。学者多年来研究发现,真实网络除了有无标度性质、
目的使用三种实验方法,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找出苯丙氨酸羟化酶在日本刺沙蚕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的证据,为进一步寻找无脊椎动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基因分化的节点提供实
为研究5-羟色胺1A型受体(5-HT1A受体)在脊髓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silateral pericentral,iPCC)神经元至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突触传递长时程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本实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