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长江中游地区占据我国重要地理位置,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包含四个省份,多个城市群,内部环境复杂,其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地区的内部差异,并从城镇化率、城镇化贡献率和迁移人口三个方面比较346个县域单元2000年和2010年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并借助ArcGIS软件测算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重心变化趋势,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该地区县域单元的空间集聚性,同时通过计算城镇化发展速度,分析县域城镇化的动态空间格局变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变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分析各县域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长江中游地区地级单元,分析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从而判断未来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但从2000年到2010年,在空间上逐渐趋于均衡。2000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空间上以武汉市市辖区为中心,呈现单中心空间发展格局,2010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其他三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差距减小,呈现出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十年间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县域单元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较高,这些县域单元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周边,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负值的县域单元多集中在城镇化水平高的湖北省。此外,2000~201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域人口流失程度不断加剧,且人口迁出和迁入的活跃水平均在增加,说明人口流动性增大,2000年湖北省人口迁入较多,但到2010年,多为人口迁出。(2)长江中游地区县域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逐渐均衡化。2000~2010年,该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城镇化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通过空间自相关指数的计算得出,2000年和201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不明显,空间格局呈现微集聚或弱集聚分布。有明显的高值或低值集聚现象,2000年和2010年,“热点区”均呈现点状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环状特征,即“热点区”范围均是省会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单元构成。从2000年到2010年,“热点区”的位置未发生大的变化,2010年的“热点区”均是从2000年发展而来。从城镇化发展速度看,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发展符合中部地区发展特点,即大多数县域单元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其次则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进一步从空间发展的细节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快速发展的县域单元呈现点状分布,东南部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西北部城镇化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则是交通区位因素,交通便利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快,靠近山脉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慢。(3)长江中游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消费水平,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此外,农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集聚能力、区位交通等均对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2000年到2010年,经济综合实力对城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4)长江中游地区未来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为:从单中心发展成多中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其城镇化重心向南迁移。此外,城镇化发展以四个省会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相邻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会相对较高,因此会形成由中心向外围城镇化水平递减的多中心圈层发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