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最先提出的,指的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忠实在译文中的反映。比较文学家们将翻译而成的文学作品视为目标语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学现象一方面是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对原语文化的误解,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译者头脑中的碰撞;另一方面,正是许多译作中的创造性叛逆引发了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运动,促进了该文学的进步与多样性发展,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与贡献。有的比较文学家们认为即使最差的译者也能反映一个集团或一个时代的审美观。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叛逆”只能反映译者个人的疏忽和草率,这样的“叛逆”能有多少特殊的研究价值呢?另外,“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一种现象,同时也是译者的翻译行为,那就必然要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需要规约和指导。那么要如何规约呢?本文试图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中寻求答案。遵循忠实的原则与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中西方主张忠实的传统翻译理论对创造性叛逆都有所涉及,对两者的关系也都有过论述。从翻译的两个阶段一理解和表达一来分析,忠实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所谓忠实理解,就是译者在翻译之前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主要思想,甚至要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领悟。尽管人的能力有限,但译者应该尽最大努力理解作者的本意和原作的艺术价值,由于译者本人的疏忽和粗心而造成的歪曲理解,都不是忠实的理解。忠实的表达应该是对译者脑中所形成的忠实理解的表达。由于社会背景、译者本人的态度及目的等种种因素,译者在表达阶段难免有所叛逆。但是,由于译者个人表达水平等问题所导致的表达不清或表达错误等现象,不仅不是忠实的表达,还是毫无意义的叛逆,不光对比较文学研究意义甚微,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应该绝对避免的。通过对回顾和研究中西方主张忠实的代表性翻译理论,本文发现它们并没有将忠实与叛逆对立起来,而是肯定了译者叛逆的创造性与重要性,以及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共存关系。因此,无论是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看,还是从指导翻译实践的角度看,将遵循忠实原则与发挥创造性叛逆有意识的相结合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对比较文学家来说,译者在遵循忠实原则的前提下所反映在译作中的创造性叛逆才能真正反映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差异,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对译者本人来说,认识到忠实与叛逆相辅相成这一点,他们能更客观的看待忠实与叛逆。一方面,尽管绝对忠实不可实现,但翻译始终要在原文限制之下,叛逆也只有以原文为依托才有意义;另一方面,叛逆是译者创造性发挥的结果,有其客观必然性,并不是译者个人的错。这样一来,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能够更自如地处理两者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短回顾并分析了比较文学家对翻译的研究,简单介绍了“创造性叛逆”的提出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创造性叛逆”产生的原因及其独特价值和特殊贡献,并指出了几点局限;第三部分针对这些局限,分析了主张忠实的代表性传统理论,指出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看,“创造性叛逆”所指的范围应该受到忠实原则的制约,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看,“创造性叛逆”与遵循忠实原则应该有机结合;第四部分通过分析优秀译作的例子,提出对两者结合的建议,即译者应该有限并有效的进行“创造性叛逆”;同时指出,创造性叛逆的发挥受到历史因素和目标语诗学规范的影响,时代不同,对译者创造性发挥的评判也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