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语料库为依据,以情态理论为基础,以语义功能语法为重点,结合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深入考察了现代汉语反预期情态词的语法化过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反预期情态词的语义功能特点,比较了近义反预期情态词的差异并做出力所能及的解释。本文对反预期情态词进行了有选择有重点的研究,具体选取对象:“语气类”中的“硬是”;“转折类”中的“反倒”;“否定类”中的“哪知”和“没想到”。除绪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主要对“硬是”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发现,首先,“硬+[是+宾语]”受判断动词“是”和宾语性质的影响产生了偏正短语“硬是”,在语用因素的作用下,“硬”的“坚决”意义逐渐凸显,“是”的意义逐渐虚化,成为了附着于“硬”的词缀,副词“硬是”产生了。其次,“硬是”的语义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意外”含义的发出者往往是言者、在人称使用上总是倾向使用第三人称以及它常常出现在现实句中。最后探讨了“硬是”和“偏是”的差异:在语义倾向上,“硬是”主要表达态度坚决和主观“肯定”,而“偏是”一般表达主观故意与客观“恰好”;与主语的位置关系方面,“硬是”所在的第二分句常常无主语,如果出现主语,那么“硬是”位于主语后的情况比较多,而“偏是”常常位于第二分句主语前,位于主语后的情况比较少;与转折连词共现方面,“硬是”和转折连词共现的情况要多于“偏是”。第二章主要对“反倒”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分析:首先,“反倒”的成词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结果,由近义词“反”和“倒”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其次,基于语料分析考察了“反倒”的语义功能,具体从“索性接受现实”的意义、低程度的“意外”含义、后接成分的肯定形式和篇章衔接功能等方面进行。另外还分析了“反倒”与“反而”的差异:在语义轻重上,“反倒”的意外程度比“反而”弱;在语体色彩上,“反倒”可以出现在口语中,也可以出现在书面语里,而“反而”往往只出现在书面语中;在分句中的位置方面,“反倒”可以位于第二分句的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而“反而”常常出现在第二分句的句首。第三章主要对“哪知”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哪知”反预期意义的产生:“哪知”在反问句里临时获得的“不知道”含义,在语用因素下不断固化,最终成为了它的常用义,“哪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情态意义。其次“哪知”的语义功能主要表现在主观性增加、否定意义消失和句法功能消失等方面。最后比较了“哪知”和近义词“谁知”的差异:在后接事件的语义方面,“哪知”后接部分在语义上对事件关涉者来说一般是无益的,而“谁知”后接部分在语义上则无要求;在使用语体上,“哪知”一般出现在书面语中,而“谁知”可以在书面语里使用,也可以在口语里使用;在话语标记程度方面,“哪知”的话语标记功能不如“谁知”典型。第四章主要对“没想到2”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了“没想到1”在语义和分句句首位置的双重作用下逐渐产生了“没想到2”的用法,成为了一个起衔接作用的固定语。其次通过分析语料研究了“没想到2”的语义功能,主要从语义背景、现实句中的运用和篇章功能方面展开研究。最后比较了“没想到2”和“想不到2”的差异:在口语语体使用中,“没想到2”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想不到2”;在和共现词的位置关系方面,“没想到2”与“可(是)、但(是)”搭配使用的频率远远大于“想不到2”。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