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PE)的高危因素和不同抗凝治疗方式的预后,以期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1-2019.12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的65例APE患者作为单纯PE组,另选取119例同期就诊于本院并且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59例于住院治疗期间CTPA或V/Q灌注显像确诊为PE,将该组设为恶性肿瘤合并PE组,剩余60名为单纯恶性肿瘤组。搜集PE组和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部分相关血液学指标、抗凝治疗方式,并对抗凝治疗效果和出血事件进行随访;另搜集11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相关信息,包括肿瘤的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分期、是否有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抗癌治疗方式的差异,对以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恶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两组患者的既往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恶性肿瘤组60例患者中,既往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的有2例(3.3%),慢阻肺1例(1.7%),DVT病史者2例(3.3%);而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分别有9例(15.3%),6例(10.2%),32例(54.2%)。P值分别为0.025、0.049、0.000,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恶性肿瘤合并PE组的恶性肿瘤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发现,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59.3%)和消化系统(16.9%)恶性肿瘤,其中呼吸系统中又以肺腺癌多见(60.0%)。3.通过对恶性肿瘤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恶性肿瘤组中,近期手术(≤4w)者有3例(5.0%),化疗药物的输注方式选择IVAP的有16例(26.7%),选择PICC植入的有11例(18.3%);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则分别为10例(16.9%),7例(11.9%)和14例(42.4%)。经卡方检验,P值分别为0.037、0.041、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9例(15.2%)患者PE发生于恶性肿瘤确诊之前,在确诊是否为恶性肿瘤的住院过程中发生PE的有17例(28.8%),另外33例患者PE的发生均在确诊恶性肿瘤后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于确诊恶性肿瘤后的1-6个月(39.0%)。5.对患者发生PE时的临床症状进行随访发现,恶性肿瘤合并PE组中,12例(20.3%)患者发生PE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中有10例患者恶性肿瘤和PE是同时发现的;而所有的单纯PE组患者均因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而选择就医。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单纯PE组和恶性肿瘤合并PE组患者的抗凝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0%和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恶性肿瘤合并PE组患者中选择连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85.7%,而皮下注射LMWH序贯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6%,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当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COPD、既往DVT病史时,发生PE的风险增加。2.手术史(≤4w)后的制动、静脉输液港的植入和PICC均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E的重要诱发因素。3.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E以确诊恶性肿瘤后1-6个月常见,且发生无症状性PE的概率较单纯PE患者更高。无症状PE一般是在确诊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尤其在外科手术后的制动过程中多见。4.单纯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有效率高于恶性肿瘤性肺栓塞患者。5.利伐沙班对于肿瘤合并PE患者的抗凝疗效与LMWH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