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属(Rheum L.)为蓼科(Polygonaceae)酸模亚科(Subfam.Rumicoideae)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球约6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我国产39个种2个变种,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多生长在高海拔区域,是大黄属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中药大黄的功能主治在历代本草、方书和现代药典中均有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中收载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为中药大黄的基源植物。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大黄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阐明该属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种间关系,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同时更为解决中药大黄使用中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对大黄属植物的系统进化进行了研究;传统药物学调查研究了本属植物民间药用情况;采用色谱分析方法对多种不同来源的大黄药材进行成分分析,探讨了野生品和栽培品的成分差异及正品和伪品的异同;考察了本属植物提取物抗HIV-1RT活性;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应用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建立了中药大黄药性观点,并应用生命动力元素对观点内容进行了验证。应用分支分类方法对分布于中国的大黄属39种植物进行了系统进化方面的研究。选取29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首次对国产大黄属各种间及属内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和谐性分析,发现所选取的29个形态学特征,多数与系统进化方向一致;系统进化研究了大黄属各组间进化顺序,结果显示大黄属植物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三条进化分支;在研究中对几种属下归属存疑的植物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垂枝大黄和红脉大黄的归属问题;讨论了大黄属植物形态改变与系统进化间的关系。通过大黄属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了解了本属植物的民间使用情况,其中本属有26种植物可以作为民间药物使用,均具有清热或者泻火的功效,可治疗实热便秘等疾病;明确了本属植物的药性均为“寒性”。实地调查中发现正品大黄缺乏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相比于野生大黄药材,种植大黄疗效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种植方式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时间和海拔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较大;而同时现有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及合理性均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运用HPLC-PDA建立了可同时测定5种蒽醌类成分和2种番泻苷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对采集到的44批大黄样品(正品大黄3种,27批;非正品大黄13种,17批)进行了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样品化学成分含量远低于野生样品,野生大黄样品中总蒽醌含量约为种植样品的2倍,而总番泻苷含量约为种植样品的4-7倍;部分种植大黄样品中不含或仅含有一种番泻苷。而非正品大黄中虽不含有番泻苷和大黄酸,但普遍含有游离蒽醌;同时一部分非正品大黄(红脉大黄、丽江大黄、天山大黄、苞叶大黄、西藏大黄)中蒽醌含量较高。首次开展了大黄属植物抗HIV活性的研究。筛选比较不同来源大黄属植物抗HIV-1 RT的活性。结果显示:野生正品大黄活性强于种植品大黄;通过对多种来源大黄属植物进行筛选,发现三种大黄属植物具有较高HIV-1 RT抑制率,分别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和苞叶大黄;通过对不同受体进行分析,明确了这三种植物提取物主要针对HIV-1 RT酶的两种功能,但对其突变体及HIV-2无作用。中药大黄是临床常用“寒性”中药,但对中药大黄的“寒性”成因尚无合理的解释。本研究以“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为主要思想,结合“疗效-药性”理论,开展了大黄药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大黄药性成因的观点。主要内容将大黄“寒性”与中药大黄所含主要化学成分(蒽醌类和番泻苷类)进行了关联;同时分析了大黄“寒性”与生物活性(抗菌和泻下活性)的关系和大黄“寒性”受自然属性(生长方式)的影响。该观点以药用植物亲缘学观点阐述了大黄药性的成因,并与大黄属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及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通过对14批大黄样品的生命动力元素分析验证大黄药性成因观点。研究结果显示除药用大黄外,所测定的正品大黄的阴性明显强于非正品大黄,两者间有明显的界线。研究结果确认了药性成因观点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