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短信的开通,手机短信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短信鲜明的语言也渐渐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拟误型手机短信是一种整蛊短信,有着不同于其他幽默短信的鲜明特征。有学者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就拟误型手机短信的语篇特征进行分析,也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就拟误型手机短信的幽默生成过程做出探讨,但无语料统计支撑。本文从网络和书上收集了173条拟误型手机短信构建了一个封闭语料库,并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各自的优势、不足和互补性构建了一个RBT认知模式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着重分析拟误型手机短信的幽默生成机制。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将拟误型手机短信分为动物拟误、人物拟误、事物拟误、事件拟误和谐音拟误五大类。在RBT模型中,关联和推理在跨空间映射、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弥补了概念整合理论对各空间之间运作机制阐释不足的缺陷。幽默生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概念生成的过程。概念整合理论中提出的心理空间和新显结构等概念对概念的聚合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弥补了关联理论在语义建构上阐释力不足的缺陷。本文运用该模型探讨了拟误型手机短信的幽默生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所选拟误对象的特征。全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优势、不足和互补性,提出RBT认知分析模式,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分析拟误型手机短信的幽默生成机制。2.对从网络和书籍上收集到的173条拟误型手机短信进行逐项统计和归类,并进行数据分析。3.在原有的分类基础上增加了谐音拟误。4.根据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了短信创作者选择拟误对象的标准。从实际操作上讲,RBT模型在解释拟误型手机短信的幽默生成机制上具有可行性。同时,本研究希望能给短信写手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手机短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