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生态网络构建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破碎化会导致景观斑块趋于破碎,野生动物栖息地被迫分隔成孤岛状,野生动物被分裂成若干个小种群,这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是及其不利的。作为破碎化的结果,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渐分隔成一座座孤岛,破碎化的栖息地边缘可能会分布一些不适宜物种生存的生境,物种间正常的扩散、移动、建群等行为无法进行,这将会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死亡率的增加。生态网络可以通过生态廊道对破碎的栖息地进行串联,恢复栖息地之间联系的通道,有效缓解景观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生存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可有效地恢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构建生态网络被认为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野生动物保育工作中的常用手段。广西崇左市是白头叶猴(Presbytis leucocephalus)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目前,广西崇左市境内的三条高等级道路将区域内白头叶猴栖息地分隔成陇丰山区、弄官山区、弄灯山区三块,现如今这三块栖息地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能否恢复三块栖息地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该区域白头叶猴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白头叶猴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以2016年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为景观表面,通过实地观测与资料收集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与阻力值的设定,选择区域内的12块岩溶石山作为生态廊道的跳板,采用最小阻力路径分析法作为技术路线,分析得出陇丰山区、弄官山区、弄灯山区三处栖息地之间的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共划定20条生态廊道连接三块栖息地与跳板,形成三块栖息地间完整的生态网络,其中,6条生态廊道连接栖息地与跳板,14条生态廊道连接跳板与跳板,这些生态廊道内部的主要用地类型为农田(甘蔗田、玉米田)、人工桉树林、岩溶石山,其中4条生态廊道穿越高等级道路和二级公路。最后,本研究对17块跳板的长期保护工作、生态廊道与高等级道路接点的建设方式、廊道宽度等生态廊道构建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对廊道建设时对周边村民的生态补偿以及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后续保护等生态网络后期建设问题提出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出生态廊道的具体空间位置;(2)依据白头叶猴的生态特性和行为特点,通过实地观测石山石壁上白头叶猴的粪便痕迹确定生态廊道中的跳板;(3)生态廊道需要穿越高等级道路实现连接时,提出建设路上式生态桥梁、路下式生态涵洞、树冠桥梁三种应对方式。
其他文献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环境保护、物质合成、等离子体显示、材料表面处理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Web2.0是互联网的新生事物。它整合了互联网现有的诸多服务和技术,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特点,在信息主体、传播方式、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变革。它的
微电极结构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具有击穿电压较低,较容易、方便地获得微等离子体的特点,在很多行业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当前,在DBD应用技术研
以某500k V高压变电站为基础,建立了设置避雷针和未设置避雷针的变电构架结构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这2种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了解了高压变电站构架避
第一部分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对小鼠脑中PRCP的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影响目的:黑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在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
[目 的]通过对腹部大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给药处理,检测并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血清Ⅰ-FABP、D-乳酸浓度和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分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