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肿瘤性疾病,发病时造血组织中增生异常的原始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成熟障碍、凋亡受阻,由于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生累积,骨髓等造血组织的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同时肝、脾、淋巴结等其他组织器官也常常被广泛浸润,从而引起一系列贫血、出血、感染、浸润等临床表现。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和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两大类,在我国AL的发病率明显多于CL。目前白血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象、骨髓形态、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但是骨髓形态学分类仍是诊断的基础。随着临床及科研工作的深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愈来愈受到肿瘤工作者的重视,其检测方法简单、方便,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对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是去铁蛋白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是贮存铁的主要形式,其含量的变化常常作为判断机体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大的主要指标。其合成增加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液病及肿瘤性疾病等,因此SF也可为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是一种参与糖酵解的重要酶,广泛大量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其中包括心脏、肝脏、肾脏及肿瘤组织。根据亚基组合形式的不同形成有5种同工酶,分别有其特定的组织分布特点,其检测对病变组织有着较强的定位作用。目前,SF及LDH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二者的水平在呼吸、循环、消化等机体各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中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对相关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本文旨在观察AL患者不同发病情况及治疗阶段SF和LDH水平的变化,为AL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实验组选择2012年08月至2014年01月至我院住院治疗的初诊AL患者,共127例;根据不同治疗阶段分为初治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及复发组。对照组选择以同期住院的非恶性肿瘤性疾病患者,共80例。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初诊时临床表现、白血病类型、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数及是否依赖输血等基本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严重肝肾心功能损害、各系统器官肿瘤性疾病及依赖性输血,同时对照组排除严重感染。2.研究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时抽取静脉血,送至我院检验科进行化验。记录所有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的SF及LDH的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3.应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实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化疗前基本资料初诊AL患者SF和LDH水平在性别、初诊时临床表现及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数≥50×109/L组SF和LDH水平明显高于白细胞数<50×109/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 AML和ALL组SF和LDH水平的比较AML组和ALL组SF和LD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不同AML分型间SF和LDH水平的比较记录AML患者中各临床分型的SF和LDH平均水平,经过多组定量资料Kruskal-Wallis检验,SF和LDH的水平在AML各临床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4.初治、缓解、未缓解及对照组间的比较初治组SF和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SF和LDH明显下降,但SF水平未恢复到基线水平,见表5。5.初治、缓解、复发组间的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缓解组SF和LDH水平明显低于初治组,复发时二者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6。6.相关性分析对初诊患者的SF和LDH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Spearman秩相关系数r=0.241,P<0.05,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关联程度较弱,见图1。结论1. SF和LDH水平与AL患者的性别、初诊临床表现、年龄无关,与初诊白细胞数有关。2. SF和LDH水平与AL的类型无关,而与AL发病、是否缓解和复发情况有关。3. AL发病时SF和LDH水平呈正相关,关联程度较弱。4. SF和LDH水平变化可以为AL的诊断、疗效及复发判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