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不同止血带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优化止血带的应用。材料和方法:材料选取2018年10月份到2019年10月份在我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行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止血带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优化止血带的应用。材料和方法:材料选取2018年10月份到2019年10月份在我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KA的严格排除和纳入标准80例患者,采用EXCEL RAND程序随机生成两组,Q组(术中应用止血带组:从开始切皮到缝合完毕,全程应用止血带),W组(仅安放假体时使用止血带,部分应用止血带),从入院开始便严格统一管理,术中及术后严格收集数据。术中的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总的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8小时,1天,5天、3天,7天,14天)及术后14天并发症(皮肤水泡,浅表感染,伤口愈合延迟,深静脉血栓等)、术后患肢股四头肌肌力(直腿抬高时间表示)、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统计各个评价指标对比两组区别。结果:研究表明应用止血带组的Q组患者在术后第1d、3d和第5d,活动及不活动痛评分较W组(部分止血带组)高,术后第7d,Q组的活动疼痛评分较W组高;W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Q组,术后第7天总出血量无明显差异;W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Q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有所延长;W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Q组的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小于W组,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较慢。结论:部分应用止血带组术中较全程应用止血带出血多,手术时间有所延长,总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全程应用止血带术后疼痛增加,两组止血带使用方式DVT等单个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部分应用止血带总的并发症明显减少,部分应用止血带术后功能恢复较快,因此部分应用止血带是一种较理想的应用止血带方式。
其他文献
背景:肝细胞癌(HCC)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全球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我国作为世界肝癌大国,每年新增肝癌病例占全球新增总数的55%,且其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
背景和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ca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血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是NMOSD的
针对目前油液磨损颗粒在线监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依靠数字摄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本文在具备微流控芯片和显微镜等主要实验条件下,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的油液磨粒动态监测系统,提高了磨粒测量精度和检测效率,实验证明该监测系统也具有高可靠性。基于此,本文以该系统采集的图像数据为基础,开展磨粒图像预处理算法、动态磨粒目标检测和跟踪方法及磨粒图像三维重建方法研究。首先设计并搭建了
空间太阳电池阵作为航天器的能量来源,是航天器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电池阵的使用寿命往往决定了航天器的使用寿命。然而空间太阳电池阵在太空中工作时,因为热环境的复杂性,电池阵容易出现损伤破坏导致能量转换效率的下降甚至失效,最终导致航天器的瘫痪。因此分析空间太阳电池阵多层结构在空间复杂热环境下的热应变分布,揭示电池阵失效机理,是我国导航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专项工程的实际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
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且最致命的肿瘤之一,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胃癌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同时,我国还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高感染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到2019年1月年间收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髓系白血病(E
随着5G网络的普及,物联网得到了发展,5G为其提供了充分的网络传输能力。但5G只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并没有解决万物互联背后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因此,边缘计算应运而生,通过在生成数据的地方更快地处理和分析数据,降低了应用的请求时延。边缘计算对时延的处理极其关键,边缘计算在解决延时上面临着一些问题,应用对于延时的敏感差异,导致了边缘计算在资源调度上存在差异。面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将边缘集群中的应用分
本文通过对超音速火箭橇进行CFD仿真分析,研究由火箭橇与轨道激波反射、涡脱落等因素产生的气动激励振动及其特性,为超音速火箭橇减振设计提供气动力方面的理论支撑。以美国宇航局兰利统一计划风洞中对细长旋成体的风洞试验为参考进行数值算例验证,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火箭橇试验系统超音速工况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超音速火箭橇定常流场中的气动特性,研究发现:随来流速度增加,火箭橇头部
研究一目的: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三维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 BT)技术可保证肿瘤组织有较好的剂量覆盖,且有效的降低危及器官(OARs)受照射剂
本文源于实验室工程项目。研究内容涉及机载动力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搭建实际飞行平台,验证控制系统在实际飞行平台中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分析无人飞行器及其动力技术的发展,给出当前无人机动力控制的一般方法。分析当前几种嵌入式开发技术,阐明基于片上系统的软硬件协同开发的特点与优势,给出本文研究重点。接着根据机载动力控制系统功能要求,进行硬件结构组成设计。首先完成输入、输出、通信、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