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斑病是我国梨主产区的重要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梨叶片和果实,造成大量早期落叶和烂果。而其病原种类缺乏系统鉴定,仅参考日本研究结果被认为系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所致。本研究从我国不同梨产区采集显现黑斑病典型症状的梨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旨在明确我国梨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其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梨主产区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梨黑斑病发生状况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梨产区尤其是南方省份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梨幼叶片发病形成较小的黑褐色的圆形病斑且边缘带有黄色晕圈,随着叶片成熟,病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者不规则病斑,叶片出现畸形、焦枯。幼果发病表面形成一至多个黑色斑点,随着果实不断成熟,发病后期,病斑呈黑褐色并逐渐扩大,病果软腐,表面龟裂。从新疆、甘肃、陕西、山东、江西、四川、湖北、安徽、福建、重庆、贵州、浙江、云南和吉林14个省及自治区的梨产区采集显现梨黑斑病典型症状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共获得链格孢菌(Alternaria)405个菌株,其中来源于叶片355个菌株,来源于果实50个菌株。
2.病原菌的形态鉴定。对所获得的405个链格孢菌株进行形态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落变异大,各个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不相同;53个菌株在WA培养基上,55%的菌株产生长链分生孢子,28%的菌株产生短链分生孢子,仅有17%的菌株不产生分生孢子。结果表明仅根据菌落形态和在WA培养基上的产孢表型很难进行种类区分,且在WA培养基上链格孢菌的产孢表型较少。
3.病原菌的多基因鉴定。通过多基因(ITS、GAPDH、Alta1、TEF1、His3和endoPG)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仅通过ITS序列不能鉴定到具体种,通过His3基因可鉴定出链格孢(A. alternata)和细链格孢(A. tenuissima),通过多基因(ITS、GAPDH、Alta1、TEF1和endoPG)可鉴定出梨黑斑链格孢(A. gaisen)、乔木链格孢(A. arborescens)和A.alternata,而SC-5、SC-10和SC-16菌株与长柄链格孢(A. longipes)和棉链格孢(A. gossypina)聚为一支,但3个菌株在PCA培养基上的产孢表型有异,SC-5和SC-16菌株的分生孢子深褐色、呈梨形,这与A.gossypina的特征一致;而SC-10菌株的分生孢子灰色、呈纺锤形,这与A.longipes的特征一致。
所获得的405个链格孢菌株,经多基因鉴定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6个种,其中A.tenuissima263个菌株、A.alternate119个菌株、A.arborescens14个菌株、A.gaisen6个菌株、A.gossypina2个菌株和A.longipes1个菌株,结果看出A.tenuissima和A.alternata为优势种,其菌株数分别占总分离菌株数的64.9%和29.4%。从菌株地理来源看,采样的14个省均分离到A.tenuissima和A.alternata,而A.longipes和A.gossypina仅分离于四川的样品,A.arborescens分离于新疆的果实样品和四川、甘肃叶片样品,A.gaisen分离于重庆、湖北和安徽的样品。
4.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A.alternata(SX-1)、A.tenuissima(SX-2)、A.arborescens(XJ-13)、A.gaisen(CQ-35)、A.longipes(SC-10)和A.gossypina(SC-5)的代表菌株都可使砂梨(Pyrus pyrifolia)翠冠叶片致病,但其致病力之间存在差异,A.gossypina、A.arborescens和A.gaisen的致病力较强,病斑扩展快,而A.alternata、A.tenuissima和A.longipes的致病力较弱,病斑扩展慢。这些代表菌株也能使白梨(P. bretschneideri)黄冠果实致病,其中A.arborescens和A.gaisen的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余4个种。但在相同的接种条件下,这些代表菌株均不能使梨枝条致病。从接种后发病部位再次分离得到的病菌,分别经鉴定均与接种的菌株一致。
对以上6个种的代表菌株初步进行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显示,这些代表菌株均可使桃(Prunus persica)和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叶片致病,但其致病力之间存在差异,在桃上A.arborescens、A.gaisen和A.longipes的致病力强于其余3个种,而在猕猴桃上,A.gaisen的致病力强于其余5个种。但这些代表菌株均不能使柑橘(Citrus reticulate)叶片致病。
1.我国梨主产区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梨黑斑病发生状况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梨产区尤其是南方省份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梨幼叶片发病形成较小的黑褐色的圆形病斑且边缘带有黄色晕圈,随着叶片成熟,病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者不规则病斑,叶片出现畸形、焦枯。幼果发病表面形成一至多个黑色斑点,随着果实不断成熟,发病后期,病斑呈黑褐色并逐渐扩大,病果软腐,表面龟裂。从新疆、甘肃、陕西、山东、江西、四川、湖北、安徽、福建、重庆、贵州、浙江、云南和吉林14个省及自治区的梨产区采集显现梨黑斑病典型症状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共获得链格孢菌(Alternaria)405个菌株,其中来源于叶片355个菌株,来源于果实50个菌株。
2.病原菌的形态鉴定。对所获得的405个链格孢菌株进行形态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落变异大,各个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不相同;53个菌株在WA培养基上,55%的菌株产生长链分生孢子,28%的菌株产生短链分生孢子,仅有17%的菌株不产生分生孢子。结果表明仅根据菌落形态和在WA培养基上的产孢表型很难进行种类区分,且在WA培养基上链格孢菌的产孢表型较少。
3.病原菌的多基因鉴定。通过多基因(ITS、GAPDH、Alta1、TEF1、His3和endoPG)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仅通过ITS序列不能鉴定到具体种,通过His3基因可鉴定出链格孢(A. alternata)和细链格孢(A. tenuissima),通过多基因(ITS、GAPDH、Alta1、TEF1和endoPG)可鉴定出梨黑斑链格孢(A. gaisen)、乔木链格孢(A. arborescens)和A.alternata,而SC-5、SC-10和SC-16菌株与长柄链格孢(A. longipes)和棉链格孢(A. gossypina)聚为一支,但3个菌株在PCA培养基上的产孢表型有异,SC-5和SC-16菌株的分生孢子深褐色、呈梨形,这与A.gossypina的特征一致;而SC-10菌株的分生孢子灰色、呈纺锤形,这与A.longipes的特征一致。
所获得的405个链格孢菌株,经多基因鉴定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6个种,其中A.tenuissima263个菌株、A.alternate119个菌株、A.arborescens14个菌株、A.gaisen6个菌株、A.gossypina2个菌株和A.longipes1个菌株,结果看出A.tenuissima和A.alternata为优势种,其菌株数分别占总分离菌株数的64.9%和29.4%。从菌株地理来源看,采样的14个省均分离到A.tenuissima和A.alternata,而A.longipes和A.gossypina仅分离于四川的样品,A.arborescens分离于新疆的果实样品和四川、甘肃叶片样品,A.gaisen分离于重庆、湖北和安徽的样品。
4.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A.alternata(SX-1)、A.tenuissima(SX-2)、A.arborescens(XJ-13)、A.gaisen(CQ-35)、A.longipes(SC-10)和A.gossypina(SC-5)的代表菌株都可使砂梨(Pyrus pyrifolia)翠冠叶片致病,但其致病力之间存在差异,A.gossypina、A.arborescens和A.gaisen的致病力较强,病斑扩展快,而A.alternata、A.tenuissima和A.longipes的致病力较弱,病斑扩展慢。这些代表菌株也能使白梨(P. bretschneideri)黄冠果实致病,其中A.arborescens和A.gaisen的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余4个种。但在相同的接种条件下,这些代表菌株均不能使梨枝条致病。从接种后发病部位再次分离得到的病菌,分别经鉴定均与接种的菌株一致。
对以上6个种的代表菌株初步进行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显示,这些代表菌株均可使桃(Prunus persica)和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叶片致病,但其致病力之间存在差异,在桃上A.arborescens、A.gaisen和A.longipes的致病力强于其余3个种,而在猕猴桃上,A.gaisen的致病力强于其余5个种。但这些代表菌株均不能使柑橘(Citrus reticulate)叶片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