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一般指的是从事助人行业的个体工作者因无法适应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现象,一般表现为情感耗竭,即感到情感被耗尽、用完;人格解体,即对人冷酷、麻木,非人格地对待交流对象;缺乏个人成就感,即感觉到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是在职业倦怠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的。地理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地理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不能顺利应对来自学校、同事、家庭、学生以及地理教师自身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耗竭感。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是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不同模型理论和量表工具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马氏三维度职业倦怠模型理论应用最为广泛,国内研究者也多用马氏职业倦怠中文版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它主要是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三维度来研究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健康水平、教龄、职称、工资待遇、是否担任班主任、一周课时数等方面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度与工作压力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会对教师的工作、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产生不良的影响。陷入职业倦怠误区的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降低,出现消极情绪,对待学生态度冷淡、疏离,程度严重的想要逃离工作岗位并有离职的打算;在身心健康方面,常常失眠、精力不足、心理压力较大,情绪变化无常、焦虑、易冲动,导致人际交往减少,不愿参加团体活动,最终导致其人际关系陷入困境。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个性因素和组织因素。个性因素是指教师的自身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专业能力等;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工作压力状况等方面。河北省目前初中地理教师整体职业倦怠程度并不是很严重,但已经达到中度倦怠水平,人格解体程度相对最高,情感耗竭程度次之,低成就感程度最轻。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合理调整自身的情绪、学校建构合理的管理系统、有效组织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进教师家庭的理解与支持等都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