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界关于恩格斯晚年的界定标准不一,本文主要将恩格斯晚年时间界定为马克思去世到恩格斯去世的十二年,即从1883年至1895年。恩格斯晚年正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恐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诋毁、对资本主义进行粉饰。特别是在马克思去世后,资产阶级的攻击势头更胜。一方面,他们企图复活德国古典哲学,抹灭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本质区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关于恩格斯晚年的界定标准不一,本文主要将恩格斯晚年时间界定为马克思去世到恩格斯去世的十二年,即从1883年至1895年。恩格斯晚年正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恐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诋毁、对资本主义进行粉饰。特别是在马克思去世后,资产阶级的攻击势头更胜。一方面,他们企图复活德国古典哲学,抹灭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本质区别,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混为一谈;另一方面试图用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和宗教学说麻痹和迷惑广大工人群众,向工人群众宣传资本主义理想。同时,在工人阶级内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也以浅薄、片面的甚至是孤陋寡闻的姿态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鼓吹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在党内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揪住马克思主义的“小辫”留下把柄。
面对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以及无产阶级内部思想的混乱,恩格斯晚年着力从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的视角出发,从现实需要出发,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哲学基础,揭露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学说的反动本质,划清马克思主义同旧哲学的关系;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揭示资产阶级的私有和剥削本质;揭开宗教这个特殊的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精神鸦片”对人民的毒害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纠正无产阶级党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错误认识以及深刻批判“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等机会主义倾向,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地位。在对唯物史观坚持的基础上,分析了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根源,创新阐发了文化的意识形态规定,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时代在向前发展,但当前我们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党内党外的意识形态风险。我们要善于从“源头活水”吸取养分,借鉴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理论,以唯物史观的科学原则批判错误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创新阐发新理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农民工由于知识技能缺乏,常以健康透支为代价,谋求生存与发展,从而致使自身健康愈发脆弱,逐渐成为健康受损高风险群体,而在“全民健康”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健康脆弱性群体,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同时,农民工的健康不仅是卫生问题,更是关系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据调查,当前农民工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服务于生产生活相关的诸多行业,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基于
农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是当前备受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通过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处置行为的分析,探讨如何减少土地抛荒闲置,减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选取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晋江,作为研究区域,探讨农户土地经营权处置行为,进而分析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本文将土地经营权处置行为分为五种类型: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自由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对西方自由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既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西方近代自由理论的一个侧面,又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题的演变,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而对自由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解释。他把自由看作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之精神动力,对国民精神自由、政治自由和群体自由予以高度关注,也提倡合理个人自由;两力相抗,势均力敌看作是自由之保证,呼吁增强国力,发挥个性,外以抵抗帝国主义,内反封建势力。
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仍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尽管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强国的实现任重,在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上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欲由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提升我国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刻不容缓。 本研究紧紧围绕“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技术结构影响的效应分析”这一主线展开。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述评、主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知识溢出则是地区之间知识差距的重要体现。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导致了经济发展失衡,因此促进江苏省各个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江苏省各地区的工作中心。本研究从知识溢出角度探究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提高江苏省知识溢出吸收转换能力和促进江苏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围绕“知识溢出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影响”这一主线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不仅是评估国内农业生产能力,此外还是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根据当前农业要素资源稀少和人类社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怎样提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量,科学分配资源的问题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问题。因此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典型农业大省江
近年来,蒙古国经济发展势头逐渐减弱。这一经济发展情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蒙古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投资推动作用日益减弱等问题导致的。在开展投资方面,蒙古国国内的资金较为匮乏,因而大部分都需要外资的进入。但是近些年,进入蒙古国的外资状况并不稳定,从外资的规模与质量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而且随着蒙古国外资政策、国内产业单一等方面问题的凸显,进入蒙古国的外资规模也在不断减少。为了能够进一步地强化蒙
农地资源是农民生活来源的基本保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建设对用地的需求持续增大,但国有土地储备量不足,难以满足城镇扩张的用地需求,为提高土地供给量,政府采取土地征收的手段,将集体建设用地转化为国有土地,才得以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新修订的大背景之下,学者通过批量文献阅读,总结归纳前辈的学术观点,对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有关补偿功能定位、补偿要件缺失、
作为不可或缺的法律渊源的组成部分,规章因其数量繁多和种类复杂的特性,在中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和地方性政府管理本地区的事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为样本,对其中规章的援引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规章的立法和司法适用方面存在着某种“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的难题。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规章在司法裁判中发挥着有效填补法律空白、具体细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立论根本。《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作为《资本论》的第二大手稿,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说史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批判,从威廉·配第到大卫·李嘉图学派及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历史的评论”,揭开了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观的神秘化面纱,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