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之后》①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伊格尔顿在新世纪初奉献给读者的一个力作。由“审美”与“话语”这两个术语组构而成的“审美话语”是该作的一个关键词。对这一关键词的分析和阐述,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开启理解和评述伊格尔顿文学批评思想的一把钥匙。论文首先从作为一个概念的“审美话语”来切入,在细读《理论之后》的基础上,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来阐释“审美话语”之基本内涵及建基于此概念之上的伊格尔顿“审美话语”学说,希冀从中能提取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启发意义的东西。文章前言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稍作交代,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着重挖掘作为一个概念的“审美话语”在伊格尔顿那里所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语境;其中,历史渊源重点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与文学研究状况、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伊格尔顿之师承、后现代主义思潮这几个方面来谈,而现实语境则主要包括伊格尔顿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文学文化现状。从中可以看到,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植根于当代、以破解时代难题力挽文化颓风为己任的现实语境,此二者让伊格尔顿建构了“审美话语”这一概念。第二章侧重以《理论之后》作为基础性文本和基本依据,进一步阐释了“审美话语”作为一个概念在伊格尔顿那里所载负着的理论内涵。文章先后探讨了“审美话语”之“话语”的含义、“审美话语”的内涵层次及由此而完成的“审美话语”学说的理论架构。这一架构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对“文化理论”的超越、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及政治批评功能。从某种程度来说,在比较充分地估计“文化理论”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伊格尔顿的“审美话语”不仅在语言形式还在内容表达及现实功能上对“文化理论”实现了超越。“审美话语”对“文化理论”的相对优越性,为文学研究从文学内部转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发挥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开辟了道路,而“政治批评”是文化批评功能的深化与集中体现。至此,我们看到,由“审美话语”这个概念切入,其实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思想或学说。第三章具体论析了伊格尔顿“审美话语”的理论品质。论文概括了下列几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具有较明显的主体意识和颇具批判精神。伊格尔顿的“审美话语”与一般的文化理论之质的不同在于,它不仅凸显读者的“主体意识”,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对“主体”的找寻与重塑跟“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性理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追求。而这种理想追求使得其“审美话语”喷薄出一股强烈而正气凛然的批判精神,这集中体现在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上。《理论之后》一书在思想根基、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等多个维度,体现出伊格尔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深厚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伊格尔顿是一个积极的马克思主义的辩护人与捍卫者。综上所述,对“审美话语”这一关键词在《理论之后》一作中的内涵挖掘和阐释,我们认为伊格尔顿建基于此概念而完成了“审美话语”学说的架构。换言之,“审美话语”能较好地整合伊格尔顿丰富、独特而又分散的文学批评思想,尽管内中亦有某些仍需细加斟酌的地方。于是我们在结语部分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之余,试着对伊格尔顿的“审美话语”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不足,并从中提取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