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优势理论,后经赫克歇尔-俄林的完善及里昂惕夫的扩展,形成主流国际贸易学说。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发生显著变化,比较优势理论暴露出严重缺陷,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外贸指导的发展中国家也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具体到我国,如何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如何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及经济的全面发展?便成为国内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我写此篇论文的初衷。本文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国内经济贸易情况进行全面详尽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上必须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竞争优势,逐渐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是理论综述评析,是整个论文研究的分析起点。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局限性。首先,简要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从理论的逻辑推理上讲,比较优势理论是比较完美的。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现了所谓“里昂惕夫之迷”之类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更严重的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出现了比较优势陷阱。由此,本文接着分析了“比较优势”策略的现时不适应性,这主要是由于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发生了变化,使其优势无法继续存在。然后,详细阐述了“比较优势陷阱”的内涵及分类。相反,竞争优势理论以非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理论前提,用非均衡的分析方法,强调国内市场与竞争,强调创新机制,强调政府与国内需求的作用,并对产业内贸易作出了很好的解释。总之,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竞争优势理论比比较优势理论更适合国际贸易的实际,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章分析了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外贸发展战略长期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着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都得到了明显改观,对我国产业升级和外贸长远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许多不足: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偏差。我国长期采用